據《齊魯晚報》報道,6月18日,記者在省城幾處無信號燈路口蹲守調查發現,路上的斑馬線幾成擺設,過往的車輛很少主動避讓行人,不少行人被迫選擇“抱團”過馬路。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機動車迅猛增加。不可否認,機動車在給我們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給城市的交通管理帶來了一定難度。尤其是在沒有安裝紅綠燈的交叉路口,過往行人和機動車如果缺乏禮讓意識,就很有可能發生危險,而一旦發生危險,無疑會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從今年1月1日起,公安部第123號令明確規定,機動車在經過人行橫道時屬于“借道行駛”,理應避讓行人和非機動車,否則將對駕駛員處以3分處罰。雖然有這樣的規定,為啥不少駕駛員依舊我行我素呢?在筆者看來,一是因為個別駕駛員安全意識欠缺,為圖一時之快將安全置之度外;二是有關部門缺乏有針對性的監督管理措施。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對于城市交通安全來說尤其如此。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交通路口實現“車讓人”呢?筆者覺得,一是有關部門應實行人性化監督管理措施,諸如在交叉路口的顯要位置設置“愛情斑馬線”、“謙讓牌”等,時刻提醒在此經過的駕駛員要遵章行駛;二是要通過各種宣傳平臺對駕駛員開展遵紀守法教育,使其自覺養成“車讓人”的良好習慣,主動為行人讓路;三是普通市民在經過沒有紅綠燈的交叉路口時,應盡量避免在車流量大的時候通過,確保不發生意外。
總而言之,要想實現交叉路口良好的“車讓人”秩序,實行人性化監督管理往往比“以罰代管”更容易讓人接受。只要把工作做到位,實現“車讓人”交通秩序不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