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對中國城鎮化的效用,這是一個研究并不充分的課題。我們對于文化的認識,目前還不夠深入與全面。在制定城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時,文化專家往往不是核心成員,5年計劃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幾個經濟指標,用文化眼光來讀規劃文本往往令人失望,因為沒有告訴讀者需要以什么形式和什么規模的文化資源才能支撐城市的發展以及所謂的“幸福指數”。中國城市的建設目前還停留在“管建分離”的狀態,政府只管兩頭――規劃和城市治理,城市建設依靠開發商。如果開發商只是關注他的容積率,這樣的城市除了樓宇,還能有多少有價值的文化?
城市是人高度集中的場所,是人類文化的焦點所在。很難想象,一個對文化沒有深刻理解的城市如何長期健康發展?在市場經濟時代,城市文化建設的重任不可能全靠政府承擔,有限的行政資源也不可能應對無限的人類精神問題,這就需要社會方方面面資源的支持,包括用市場經濟的力量來培育城市文化的正能量,這就是文化產業的作用。歸納起來,文化產業對中國的城鎮化,具有以下4方面的影響。
一、為市民提供精神空間
文化產業通過傳媒、影視、動漫游戲、演出、音樂、美術、攝影、主題公園、展覽等形式,全方位覆蓋市民的精神生活。中國文化產業內容服務的特征之一是寓教于樂,將教化與娛樂結合起來,不局限于純粹的娛樂。這些積極的教育內容的輸入對居民情緒的穩定和城市的安全至關重要。以何種心態在城市居住,以什么樣的世界觀看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平衡得與失、利與罰,如何發展自己,這是每個市民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尤其是成年人必須思考的問題。而今日的中國對于成年人的簡單、機械的說教收效不大,恰恰像開心麻花系列舞臺劇一類的演出卻很受觀眾的歡迎,它可以把愛國、愛城的教育搞的很幽默,時不時地插幾句針砭時弊的段子往往讓觀眾笑得前俯后仰,擊掌叫好。文化產業的教化內容與形式往往很容易與觀眾互動。觀眾自覺地花錢買教育,比政府投資灌輸教育的效果都要好,這就是文化產業的魔力。
在遮天蔽日的高樓下,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被壓縮的人類精神總是在尋找伸展的空間,而文化產業提供的知識、溫馨、關懷、想象、創意等就組合成了一個無垠的心靈空間和博大的胸懷。正是文化產業提供的內容服務和娛樂體驗,緩解了城鎮發展過程中接納越來越多居民的壓力,并為城鎮居民提供了精神空間。
二、激活城市經濟發展
當前,影視基地、古玩城、數字音樂基地、主題公園、演藝產業集聚區等各式各樣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鑲嵌于城區之中,這些集聚區多為新生事物,往往運用城市的“邊角料”進行生產與服務,如廢舊工廠與車間、流經城市的小河邊的破房舊舍、大學校園周邊本無生機的街道、郊區農民廢棄的村舍,等等。結果,這些本已被人遺忘的角落成了城市的亮點,吸引著川流不息的游客。其意義早已跳出娛樂休閑本身,而是要為城市提供思想,提供靈感,要惠及工業,要為工程師和工藝設計提供思想火花。
當技術競爭處于同一個水平的時候,思想創意興許能獲得商業上的突破。設計業、IT產業和制造業無不深受文化創意的影響。文化產業不僅豐富了市民的生活,激活了城市的消費,而且能夠優化產業,使之具有更強的競爭力。
三、促進就業
城鎮化是以就業人口的大量增加為特征的。吸納就業必須擁有產業。從全國范圍看,目前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城鎮就業人口的4%,而且還在快速增加;從發展較好的北京市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已達到120萬。但實際上這個統計數字并沒有涵蓋文化產業促進就業意義的全部。過去,只有藝術院校和師范院校及少數綜合性大學開辦藝術專業,而現在,很多高校都開設了文化產業相關專業。今天,擁有文化產業的知識與技能已經是大學畢業生求職和就業的“賣點”之一,一個動漫專業的專科畢業生可能被林業系統所雇用,原因是林業局要出版報,需要繪畫的人才。像這樣原本擁有文化產業的技能卻不在文化系統中就職的人才并沒有納入到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統計中。
如此說來,文化產業促進就業的效用,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被本系統雇用,二是被其他系統所雇用。城鎮化是以保障就業為前提的。如果就業沒有保障,城鎮化就無法推進。經濟不好的城鎮居民就會遷出,人口就會減少,城鎮化就不可持續。而文化產業自身產生就業崗位,同時又促進居民在其他行業就業,這對城鎮發展是起到支撐作用的。
四、推動城區面積擴張
城鎮化的特點之一,是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大,不斷將郊區納入主城區的范疇。一個城市往往郊區眾多,究竟向哪一個方向發展,這是有講究的。為了方便市民休閑娛樂,公路總是先修向公園和景區,而新的商業、地產也必然順著公路發展,從而在主城區和周邊景區之間建成新區,就像北京的老城區和朝陽公園之間就填滿了各式各樣的建筑。每個城區擴展的突破方向,多少都受到外圍景點、大學城或大企業的指引。房地產開發商也很善于運用景區資源的溢出效應,把本不屬于自己的景區的價值注入到房價中。而正是利益驅使,一個個大型的住宅項目也在通往景區的沿線兩側以及景區的周邊建成了,由此吸引了數以萬計的新居民。于是,學校、醫院、商業和娛樂場所等也隨之配套,一片新區就建成了,這就是文化與旅游資源帶動城市擴張的典型過程。
事實上,文化產業擴大城市面積的效用并不局限于本市的范疇,旅游的需要往往將城市群連接起來,省會城市與旅游資源豐富的地、縣級市往往采取融合發展、連成一片的規劃模式,如河南鄭州與少林寺所在地登封之間的大規模建設,江西南昌與廬山高速公路沿線城鎮的發展,安徽合肥與黃山之間城鎮的擴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益于旅游業和沿途的其他文化產業。
讓文化產業像毛細血管一樣將健康的文化帶給人們,讓人們更安全地待在城市,讓人們更快樂地生活在城市,這是文化產業的功能,也是文化產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