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生態文明的中國覺醒
時間:2013-07-23 10:48: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有兩張地球的老照片,曾經深深刺痛中國人的心。

  一張是夜景。從北美大陸到東亞西歐,萬家燈火,流光溢彩。相形之下,中國大陸的燈光寥若晨星,一派農耕社會“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清冷。

  一張是白天。中國像一只羽毛稀少的雄雞,佇立在植被茂密的西伯利亞和東南亞之間,吟唱著黃土地渴望綠色的古老歌謠。

  30年過去,快速生長的城市燈火,照亮了神州大地。森林覆蓋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不足13%,增長到如今的20%多。發展起來的中國,一天比一天亮起來、靚起來。

  然而一片濃云,很快遮蔽了這愉悅的場景。從太空俯瞰地球,中國的身姿變得影影綽綽。2013年著名的“霧霾一月”里,北京上空有25天被灰霾籠罩,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如霧里看花若隱若現,6億人在嚴重污染的空氣中呼吸和生活。

  “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飛速發展,增速始終接近或超過兩位數。但這只是硬幣的一面”。“就像中國作為經濟大國崛起的速度和規模在歷史上無與倫比一樣,中國污染問題也突破了既有的先例”……整個世界心情復雜地關注著這個國家正在發生的一切。

  經濟學上有一條著名的曲線,叫做庫茲涅茨曲線。這條倒“U”形曲線講述的,是發達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無一例外遭遇過的一段困境:經濟越發展,環境污染越嚴重。今天的中國,正攀爬在這條曲線陡峭的上升區間。

  挑戰是全方位的。《鄱陽無漁》《瀕死洞庭》《民勤生與死》《艱難的蒙煤外運》《咸潮考驗珠三角》《太湖藍藻再暴發》《錫林郭勒牧區尋路》《大興安嶺的艱難時光》《春天等來的難道只是沙塵暴》……媒體的一個個大字標題,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經受的考驗,刻畫得淋漓盡致。

  難道經濟增長,注定要以犧牲幾代人的生活質量作為代價?莫非13億中國人,注定無法穿越眼前這厚厚的“生態墻”?

  (二)形勢的確不容樂觀。

  這是我們的環境壓力——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37%、沙化土地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受污染的耕地高達上千萬公頃,1.9億人的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

  這是我們的資源瓶頸——石油對外依存度升至57%,2/3的城市缺水,年均缺水量多達536億噸,耕地逼近18億畝紅線。

  這是我們的消耗排放——到2011年,中國已連續3年成為世界機動車產銷第一大國,機動車保有量超過兩億輛,比1980年增加30倍,尾氣排放總量增加14倍。煤炭消費34.25億噸,占能源消費總量近七成,而且仍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

  “中國的環境壓力比任何國家都大,環境資源問題比任何國家都突出,解決起來比任何國家都困難。”這樣的結論,不是來自某個危言聳聽的環保組織,而是來自國務院授權開展的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國的環境質量仍只是“局部有所好轉,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仍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不斷加劇的污染,正成為河山不能承受之重。

  上世紀的后40年里,日本對外轉移了60%以上的高污染產業,美國轉移出去的高污染產業占40%左右。發達國家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向世界轉嫁危機,而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有類似的可能。

  本世紀最初10年是160年來最熱的10年,全球溫室氣體含量今年5月達到數百萬年來的最高點。盡管人均能耗遠高于我們的歐美國家沒有資格對我們說三道四,但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躍居世界首位的中國,內心深處的環境壓力始終揮之不去。發展的權利不容剝奪,但發展的目的,不是讓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燙。

  “美麗中國”的呼聲,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天比一天高漲起來。“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剛剛閉幕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擲地有聲的堅定話語,傳遞了中華民族向污染宣戰的堅強決心。

  (三)在互聯網上搜索“美麗中國”一詞,有兩個結果非常醒目。一個引向紀錄片《美麗中國》,它刻畫了承載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一個引向黨的十八大報告,它展現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

  生態文明源于對發展的反思,也是對發展的提升、對工業文明的超越。正是從文明進步的新高度重新審視中國的發展,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布局。十八大報告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文明目標,以鮮明的形象、豐富的內涵,訴說著13億中國人的向往,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鏗鏘有力的宣示,表達了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鮮明態度。

  不采取有力措施,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發展難以持續,民族復興失去根基,美麗中國更無從談起。

  今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加快形成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制的新機制,畫出了“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不超過40億噸標準煤”的紅線;

  2月,環保部宣布將在重點控制區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力爭7 年內實現PM2.5排放總量顯著下降;

  3月,全國人大會議公布的預算案中,中國環境保護預算比去年增加18.8%。這一增幅大大超過了財政支出的整體增幅;

  在江蘇,省環保廳首次啟動“約談”機制,就太湖流域水質約談蘇南四地政府相關負責人,如半年內未完成整改,將直接由省紀委和省監察廳處理地方政府責任人;在湖北武漢,湖泊保護今年全面實現“包產到戶”,166個湖泊都有了“一官一民”兩位“湖長”,一旦湖泊出現問題,立即追責;在廣西河池,龍江河鎘污染事件中,3名官員因環境監管失職罪被判刑,10名企業責任人因污染環境犯罪被刑處……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其最終目標是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它意味著將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重新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使我們的資源環境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的需求構成危害。

  環境的警鐘日日驚心,生態的保護時不我待。

  (四)然而,經濟與生態“雙贏”的道路,遠非想象的那樣平坦。

  很多人艷羨加州的陽光、塞舌爾的海灘、芬蘭的原始森林,其實在我們身邊營造同樣的美景,也不算太難:

  實踐證明,關掉燃煤電廠,停掉石化工廠,汽車限號運行,工地停止施工,不要半年時間,城市就會天變藍,風變清,環境變好。

  再到中東部的一些農村地區去看一看,隨著大量勞動力進城打工,環境休養生息,植被迅速恢復,野豬、野狼上演“王者歸來”,一派山清水秀的田園氣象。

  問題是,如果由此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單雙號限行、缺電少氣、就業變難、經濟下滑,我們是否能夠忍受,又能忍受多久?

  下面這兩幅場景,或許可以給出問題的答案:

  怒江沿岸,大峽谷間,環保主義者大聲疾呼,反對水電梯級開發對生態造成的巨大損害。但令他們失望的是,當地大多數居民竟然都“愚昧”地贊成興修大壩。

  在一個經濟落后的海島,參觀者體驗過熱帶雨林的原始風情之后,拍著當地干部的肩膀說:“這樣的美景,一定不要搞旅游開發,要好好保護啊!”干部一臉苦笑地反問:“如果我們都爬到樹上去扮猴子,你們是不是覺得更爽?”

  靠“回到從前”來解決今天出現的問題,并非正路。早在上世紀70年代,國際上就有這樣的觀點,在所有的環境污染問題中,沒有比“貧窮污染”更為嚴重的。這一觀點劃清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類不同的環境問題。

  無論是非洲人口激增帶來的生態災難,還是中國農村曾經綿延千年的毀林開荒,其危害都不亞于工業污染。就中國而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直到現在還有1.28億貧困人口,讓他們脫貧致富,必須靠發展;就人類整體而言,發展,也只有發展,才是走出生態困境的治本之策。

  然而硬幣總有它的兩面。

  必須承認,在發展問題上,我們的干部有使不完的勁頭,我們的行政有相當高的效率,但在環保實施力度和資源使用效率上,我們的表現就要遠遜一籌了。

  據國際能源署統計,中國單位GDP能耗盡管近年來所有下降,但仍為日本的7倍左右,相當于世界均值的兩倍。2011年,我國GDP占全球的10.48%,卻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鋼鐵和20.3%的能源。在一些地方,為了“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綠卡”、“掛牌”、“進廠審簽”、“預約執法”等土政策風行,環保執法部門對企業的正常監督執法受到阻撓。近年來曝出的血鉛超標、違法排污等事件,很多就是企業扛著“掛牌保護”金字招牌種下的惡果。

  不充分的發展與發展帶來的副作用,就這樣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時存在。這是中國的困境,也是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共有的尷尬。

  就像每個月掙100塊錢的人如果要靠10塊一斤的有機大米養活,其結果必然是饑餓,環保成本的高昂,催生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沖突與矛盾,也成為許多地區在生態環境方面寅吃卯糧甚至飲鴆止渴的現實背景。

  精心調適發展與環保的關系,盡最大可能維持兩者間精細的平衡,不僅是經濟問題、技術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這是對人類智慧和倫理的雙重挑戰。這樣的挑戰,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之內,都不會消失。隨著經濟版圖變遷和社會轉型,在局部地方甚至還可能進一步激化。

  (五)今天的中國,就處在生態環境矛盾的激化期。

  就在十八大報告強調“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的時候,中國已經進入公民環保意識覺醒的時代。

  從1997年開始,環境污染糾紛直線上升,每年遞增25%,到2002年已超過50萬起,環境維權成為社會熱點。2005年以來,從圓明園防滲膜工程、番禺垃圾焚燒發電廠,到廈門、大連、寧波、成都、昆明PX等重化工項目,再到最近的廣東江門核燃料風波,環境公共利益沖突日趨尖銳,對抗方式也更加激進。

  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環保意識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些領導干部落后的發展理念。

  事實上,從4000年前的夏朝,到3000年前的周朝、2000年前的秦朝,官府都有春天不準伐木、夏天禁止捕魚,不準捕殺幼獸和獲取鳥蛋的禁令。在糧食危機隨時可能引爆的古代,對王朝穩定的最大威脅是饑荒,官員的主要職責,是守住底線。到了當代,這樣的觀念被“GDP至上”的政績指揮棒所取代。這種理念延續了“超英趕美”的傳統,又有著近幾十年“發展主義”思想作依托,一時之間很難扭轉。

  在很長時間里,地方干部競爭的“政治錦標賽”模式,其中心內容是“經濟錦標賽”,經濟業績成為考核任用干部最簡便易行的標尺。迅速改變一地之面貌、實現民生之發展,變成地方干部最主要的追求。只爭朝夕的現代化,讓很多人有一種停不下來的沖動。與此同時,受制于對現代化規律的認識局限,環境問題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略。

  這樣的背景之下,環保部門的尷尬也就在所難免了。

  法律授予環保部門的是檢查權、罰款權和建議權。但是在基層,這些職能有時會被各類土政策阻擋,有時會被地方保護主義的長官意志扼殺。權力一旦可以繞過法律,決策也就可以拋開程序。很多大型項目上馬時,不透明的環境評價過程,不充分的公共決策參與,其實質往往是為了讓項目順利過關。可一旦遭遇公眾的抵制,這些工程無論環境影響如何,通常都會迅速下馬,形成“一鬧就停”的示范效應,讓一些并不理性的鄰避運動得到不應有的鼓勵,也讓一些本屬必要的項目中途夭折。

  權與法的沖突,理性與欲望的齟齬,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的較量,剪不斷,理還亂,成為環境改善的羈絆。對此,環境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很多環境問題從表面上看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博弈,實質上是“局部與全局的博弈、政績與民生的博弈、大資本與政府監管部門的博弈”。

  (六)審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沒有一個國家成為工業大國而不曾遺留環境破壞問題、付出艱難治理的代價。

  泰晤士河曾經看不到一條魚,甚至跌落河中的人也被要求常規防疫接種,英國政府經過20多年的艱苦整治,才將它變成潔凈的城市水道;日本治理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歷時近30年方見成效。美國洛杉磯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受光化學煙霧困擾,治理60多年,到20世紀初才基本打贏這場“藍天保衛戰”。即便如此,洛杉磯地區的臭氧水平依然常年超標,大約有100萬成年人和30萬兒童患哮喘病,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6億美元。

  發達國家的工業化之路,多則二三百年,少則100多年,其環境問題是分階段出現的。我國的工業化,真正上路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快速發展階段則是近30多年,環境問題呈現壓縮型、復合型特點。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又不斷出現,新舊問題疊加,污染機理更加復雜。加之觀念、政策、制度、管理、技術的滯后,解決起來自然更加困難重重。

  一方面,我們面臨的生態環境現狀,就像一個人長期透支身體,積勞成疾,多病纏身。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環境治理、生態恢復有其客觀規律,只能遵循,無法超越,解決起來得有耐心;

  從另一個角度看,也不能因為發達國家通常在人均GDP1萬美元時才出現環境拐點,而我們現在才6100美元,就坐等發展階段的升級。以韓國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國家,人均5000美元時環境就開始好轉了。它們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形勢的發展,已經不允許我們像發達國家那樣按部就班地解決環境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統籌協調、標本兼治,探索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發展新路,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

  轉型,首先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繼續提升第三產業比重,推動技術創新、降低節能環保技術成本,逐漸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產能,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轉型,關鍵是優化法治環境。賦予環保部門有力的強制執行權,克服環境法律法規偏軟、可操作性不強、處罰力度不夠的弊端;加強執法監督,健全內部監督制約、完善層級監督、落實社會監督,堅決杜絕行政權力對環境執法的干擾,構筑生態文明的法治基礎。

  轉型,重點是協調利益關系。觀念問題的實質是利益問題。就像考核標準不變、領導干部的行為方式就難以改變一樣,如果缺少外來約束,企業難免將環保成本轉移給消費者,而公眾也可能只想著呼吸新鮮空氣卻不愿意付出代價。實現利益結構的調整,破解人人都說環保重要、可一旦觸及自身利益就不干了的“吉登斯悖論”,必須依靠不斷的制度變革和機制創新。

  轉型,核心在喚起全社會參與。歸根結底,環境問題是由社會結構、社會過程和社會成員的行為模式共同導致的社會問題。幾十年來,“環保靠政府”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對于克服環保領域的市場失靈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單純的行政措施,不僅邊際效益遞減,而且容易產生權力尋租的弊端。只有政府、企業、個人、社會一起發力,綜合施治,美麗中國才可能由愿景化為現實。

  (七)經濟增長、社會公正、環境保護是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實現經濟繁榮、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社會和諧,是美麗中國的基本內涵。

  英國衛報記者華衷講過一個故事:小時候大人告訴他,如果十億中國人一起跳起來,地球將偏離軌道,人類會因此毀滅。憂心忡忡的他從此每晚睡前都要祈禱:“不要讓十億中國人一起跳起來”。后來他來到中國,發現十幾億中國人真的“跳起來”了——他們以只爭朝夕的焦灼,奮起直追人類現代化的潮流。

  華衷的擔憂,也是中國人自己的擔憂:如果人們的價值取向不能從物質的富足功利向社會的健康文明轉化,如果生產方式不能從資源掠奪型向保育再生型轉軌,如果消費行為不能從高能耗、高消費向低能耗、適度消費轉變,美麗中國終將是紙上談兵。

  事實上,轉型已在更自覺地加速推進。

  本屆政府成立短短4個月間,就有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圍繞大氣治理和節能環保產業展開。讓城鄉居民喝上更干凈的水、呼吸更清潔的空氣、吃上更安全的食品、享受更良好的環境,很多省市區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路線圖、時間表,不少地區提出了“生態強省”、“生態立市”的戰略目標。以往的GDP競賽,正在逐步轉向公共服務競賽、改善民生競賽、節能減排競賽、社會管理競賽。

  把“生態”重新引入經濟學,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實現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第一位的追求。從剛剛公布的今年上半年主要經濟數據看,新增就業持續增加,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服務業和高科技產業發展加快,能源消耗強度下降增幅加大,經濟轉型的攻堅戰初見成效。

  中央氣象臺歷史上第一次專門針對霧霾發出預警;人民日報等媒體以報道與公益廣告提升全社會環保理念;實行有史以來最嚴厲的車用油品新標準,逐步將燃煤電廠撤出城市中心地帶,試行以天然氣和新能源取代汽油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燃料;眾多企業、民間組織積極參與的“中國低碳聯盟”一個月前正式宣布成立;從9月起環保部門將主動公布重點監控企業的排放數據等信息;電價改革、資源稅改革以及征收碳稅等政策列入議事日程。

  在日常生活層面,限塑令頒布4年多來,全國每年減少塑料購物袋240億個,相當于節約石油480萬噸,約占大慶油田年產量的1/8;近3年時間里,5.2億只節能燈、5000多萬臺節能空調、460多萬輛節能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

  不必諱言,今天的中國,我們還未能完全擺脫很多發達國家經歷過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但轉型已經開啟,發展不容回頭。“同呼吸,共奮斗”,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是13億中國人的共同追求。美麗中國,正孕育在每個人的努力之中。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