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城建計劃總是容易引起媒體關注。因為城市建設很容易與房地產、拆遷戶、土地財政、GDP崇拜、政績工程等聯系在一起。一些地方的大規模城建已造出“鬼城”,有的城市一個大型樓盤的規模達到2千萬平方米級,有的城市“再造新城”的手筆令市民生活產生了巨大震蕩。
近期,媒體關注到《武漢市“城建攻堅”五年行動計劃》。該計劃表示,2012年至2016年,武漢將投入4217.66億元,建成中部第一、國內一流的城建設施,主要指標趕超現在的廣州。與此相應的,是工地數量跳躍增長,2012年還只有5000處、6000處,2013年便直接超過1萬處。
其實,“城建攻堅計劃”只是武漢“五大計劃”中的一個。另外四個分別是“工業倍增計劃”、“自主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服務業升級計劃”、“國際化水平提升計劃”。從投資規模說,“工業倍增計劃”比“城建攻堅計劃”要大得多。但這些計劃都未如“城建攻堅計劃”那樣引起外界關注。
武漢常住人口逾千萬,現有建成區面積不到600平方公里。工地超過1萬處,對城市生活的影響可想而知。這些項目有的是一個點,有的是一條線,如道路項目。建設改變生活,長遠或是美好的,但對在建之中的改變,人們的感受并不美好。
可以說一下個人體驗。我每天的上班路線,是一段步行距離,有兩條可行路線,都不到1000米。出門往左這段路程有一個拆遷工地,施工已持續一年多,還有一段路,半年多一直在開挖。出門往右,步行是通暢的,但如果行車,就會遇到兩個禁行段,一處單行禁止,一處直行禁止。幾乎所有干道都有禁行路段;諸多連通道都已變成單行線。
經過工地,幾乎是每個武漢市民每天的必需。地鐵、高架、景觀路、公共建筑、地下管網、商業樓盤……各種工程同時拉開,出門變成在工地穿行。這從2008年就已開始了。最先進入這種狀態的是武昌。為解決堵車問題,武昌2008年開始改造和新建道路。而改造工程一度又加劇了堵車,在3年令人心煩的堵塞后,幾條快速路建成,堵塞才有所緩解,但仍未達到“三鎮中心區30分鐘到達”的目標。
對此不是沒有過爭議。2008年城建全面展開前,武漢的重點是“振興制造業”。2008年后,城市建設全面展開,到2011年城建已與工業并重。城市管理者要求市民忍耐幾年,人們質疑為何不能“循序漸進”?不過,質疑沒有得到公開表達,關于“大武漢復興”的構想卻被調動起來,這對武漢人是個有號召力的許諾。在大規模城建改造之下,多年來只能靠江灘展示城市形象的局面改變了,武漢大道、二環線、楚河漢街、地鐵等開始作為城市發展的“窗口”供人參觀。而“十一五”(2006-2010年)結束之際,城市主政者表示要將“滿城挖”從中心城區推進到新城區。此時,更大的城建計劃已開始為一般市民接受。
今日中國的城市,處在相互比較和觀照中。“先進城市”曾經的道路,成為后來者的道路。通過博覽會、運動會等重大項目帶動城市建設,是“先進城市”的道路。那些沒有如此機會的城市,也會創造地方項目給城市“升級”。這不僅是政府的選擇,也很容易說服市民支持。何況對武漢來說,這座城市曾經的輝煌和失落,在城市里凝成了一股“氣”,政府和市民都急切希望看到城市重新變得“重要”起來。城建的全面展開,“工業倍增”的推進,“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等,都與這股“氣”有關。現在,這座城市已站到了重新變得重要起來的邊緣。
當然,無論政府要怎么做,對市民來說,他們聽到的永遠都會是好消息。城建會帶來多少債務,他們不會深入了解;報紙上不斷報告的會是銀行對城市的授信額度又增加了。那些因城市建設而面臨拆遷的人,不會成為眾所關注的群體。城市建設是總體的,被拆遷的人則總是零星的,因而也是微弱的。大家都在不滿于城市的混亂,不滿于房價的高升,但與此同時,當他們看到城市的變化,又想象混亂意味著即將到來的美好,并暫時忘掉房價的疼痛,也就轉而因“城市大變樣”而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