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西部地區差異大,西部地區新型城鎮化要形成自身特色。近年來,重慶酉陽縣立足實際,堅持以科學規劃為引領推進新型城鎮化,穩步做大城市容量,城鎮化率從2007年到2012年增加了8.52個百分點;以生態保護為前提推進城鎮化,堅持生態修復與保護并重,森林覆蓋率達到51.6%,成功申報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榮獲中國綠色生態名縣、中國宜居宜業典范縣等稱號,極大提升了人居品質;以產業培育為支撐推進城鎮化,以產業帶動就業,增強城鎮的生命力,2012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9%;以扶貧攻堅為輔助推進城鎮化,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工程,搬遷農民45044人,減少農村貧困人口2萬人;以改善民生為目的推進城鎮化,每年民生支出占年度公共預算支出的60%以上,城鎮化發展逐步走上內涵式發展軌道。
新型城鎮化的本質是人的城鎮化,西部的地理環境和資源優勢更適合特色小城鎮建設。西部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歷史悠久,民俗鮮明。如果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注重城鎮的民族特色、民俗特色,保留或延續既往形成的優良傳統,形成眾多的特色民俗小鎮,將是西部長久發展的動力所在。因此,西部地區城鎮化應以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為載體,改變農民的居住環境和就業模式,實現農民“洗腳上田”,使其轉變成現代農業、旅游產業工人。
西部地區的城鎮化要有產業作支撐。產業是城市發展的根本,城市是產業發展的載體。城市與產業是相伴而生共同發展的伴侶。西部落后地區城鎮化起步晚,產業成長能力較弱,城鎮化主體大多是不富裕的農民,城鎮化過程更容易走入困境。農村勞動力大多到沿海或發達城市打工,然后回到縣城買房或在集鎮建房,接著又出外謀生計,城鎮變成了空城、鬼鎮,這種情況在西部有的區域是普遍存在的。有了產業才有就業,樂業才能安居。酉陽文化厚重、旅游資源豐富,憑借這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走出了一條以旅游產業化支撐城鎮化發展的路子,圍繞精品景區培育旅游商貿業態,提供就業崗位7萬余個,特別是成功打造毛壩高山納涼避暑、河灣山寨民俗體驗等9個旅游扶貧示范點,大多返鄉農民工都辦起了特色農家樂,農戶戶均年收入達5萬元以上,不但解決了就業,還實現了脫貧致富。
同時,西部地區的城鎮化還要堅持生態優先。藍天、綠地、碧水和多彩的民俗風情是西部大多地區共同的優勢,更是稀缺的資源。生態資源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在全球性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時期更顯珍貴。西部地區的新型城鎮化要堅持生態優先。西部交通、區位與東部沒有可比性,發展更是落后于東部。必須在順應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實現城鎮化過程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一方面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城鎮規劃建設要盡量依托自然生態景觀實施,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絕不能貪大求全,不能在生態承載力脆弱,缺乏產業作支撐的條件下,違背自然規律盲目城鎮化、過度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