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只有讓8億農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樣的生活質量,才能最終實現和諧社會和小康社會。”中資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劉儀舜在《2011年中國城市化率調查報告》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農民真正融入城市可能需要二三十年,城市化必須解決產業發展問題。
劉儀舜認為,城市化與整個經濟問題是聯系在一起的,我們實現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的振興都與城市化密切相關。在回答記者關于“目前我國出現了城市化率的不同統計數據,哪個權威”時,劉儀舜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權威的,我們是民間的研究部門,說的是實話。”他表示,在城市沒有真正享受公共服務的農民工,必須解決待遇問題,進城農民要融入到城市里是一個奮斗過程,可能需要二三十年。
他說,要讓8億農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樣的生活質量,現在最根本的問題是產業的發展。“產業不發展,城市發展就無從談起。很多城市是找不到好的產業,所以他們認為最容易是發展旅游產業,但我們的城市不能都靠旅游和門票來賺錢,必須有賺錢能吃飯的產業,并且需要對這些產業進行研發和升級。”
劉儀舜表示,目前,我國工業發展面臨著瓶頸,整個制造業不景氣,訂單很少,產業研發和升級也上不去。他還舉例說,像二重去年虧損28個億,一重也基本虧損。“很多地方邀請我去看,都是看這個地方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要搞基礎設施建設,但是沒有產業就肯定搞不好。”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資金投入。有人說一名農民工享受城市公共服務需要投入10萬元,但有人說需要50萬元的,因為要解決其住房、就業等問題。照此推算,8億農民進城就需要投入400萬億元。劉儀舜說,這個錢需要老百姓自己勤勞致富,不能只靠政府。“土地財政是不可持續的,只有靠發展經濟和第二產業。第二產業發展了,第三產業也會跟上去。我們現在就要著眼于未來20、30年之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