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晚報》有一篇報道,說兩名青年在試圖將一輛熄火的轎車推離積水時,不慎落入排水井,瞬間被沖得無影無蹤。今年3月,在長沙馬王堆路上河國際西側,一位兩歲男孩不慎跌入井蓋破損的下水道中受傷……
這樣的報道看得人觸目驚心。
筆者曾在北京某單位看到一塊有明確標志時間和制造者的井蓋。那是1953年燃料工業部制的井蓋,歷經60年的風雨侵蝕,仍然表面油光锃亮,厚重穩固,絕不會擔心它踩上去破裂或是被水沖走。
對比近年來發現的一些“事故井蓋”,筆者不禁心生感嘆。論生產設備、技術,現在比60年前不知道進步了多少,但現在的井蓋卻總是讓人擔心。生產企業可能為了降低成本,獲取效益,于是不重質量,甚至偷工減料,連踏在腳下關乎生命的井蓋的質量也不能保證了。
井蓋是近代才在城市中出現的。據統計,北京從1908年自來水公司安裝第一批井蓋開始,如今已有近195萬套井蓋。路燈井蓋、雨水井蓋、污水井蓋、表井蓋、閘井蓋、燃氣井蓋、電力井蓋、電信井蓋等等,種類繁多。從2002年起,北京市啟用“京標”井蓋,能夠防偷盜、防墜落、防移位、防震響、防跳動。自長沙落井女孩楊麗君遇難之后,北京市政部門也已加快更換“五防”井蓋。
城市本應讓生活更美好。因破損井蓋而危機四伏的道路撼動著現代城市的基礎,因問題井蓋而造成的無可挽回的悲劇拷問著城市管理者的水平。高樓大廈,是城市光鮮的名片;一方井蓋,卻是城市繁榮的根基,是城市文明的映照,是管理者是否有所作為的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