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多數媒體上個月發了一則新聞:8月14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嬰兒配方奶粉(1段)比較試驗結果,無論是從國內購買的國產奶粉、進口奶粉,還是從香港購買的進口奶粉,測試項目均符合國家標準規定,而且質量水平相當,不分伯仲。
本周一,《北京晨報》經濟新聞刊登了一篇文章:《媽媽們的奶粉焦慮癥》。上述市消協的消息,《北京晨報》8月15日也刊登過了。看來,要消除媽媽們的奶粉焦慮癥,大概不是搞一次國產奶粉與進口奶粉比較試驗,公布一次試驗結果,就可以完事大吉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國產奶粉要讓中國媽媽們充滿自信,這種試驗和結果公布要經常搞,反復搞,并且是全部項目測試而不僅僅是有選擇性的“測試項目”。
不記得我小時候是喝什么奶粉了,甚至連喝奶粉的印象也沒有。我的孩子是80后,她當時喝沒喝、喝過什么奶粉我也沒有印象了,惟一記得當時買牛奶很難。孩子她媽有點牛奶焦慮癥,天天等我取奶送奶,奶粉焦慮癥是絕對沒有的。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國外奶粉剛剛進入中國,國產奶粉品牌也多了起來。記得一位市婦產醫院的護士長告訴我,奶粉廠家為了占領市場,瞄準了婦產醫院和各醫院的婦產科,公關手段五花八門,目的只有一個:讓孩子喝的第一口奶粉是自己廠家生產的。據說,孩子習慣或喜歡吃什么,第一口非常重要。我問她:孩子第一口不都是母奶嗎?忘了她是怎么回答了。
現在,似乎提倡喝母奶的力度不如過去大了。原因很多,影響媽媽的體形啦,工作單位沒有哺乳室啦,產假不夠啦,職業、職務被別人占啦……前兩天,路過首都機場,看到有母嬰休息室的牌子,覺得還是蠻人性化的。我一直相信嬰兒最好喝母奶長大,喝不長自己母親的奶,退而求其次不妨喝其他女人的奶。奶媽這個事情,至少值得研究。喝不長母奶、人奶,才去喝牛奶,或喝奶粉、或喝其他代乳粉,狼奶似乎就不必考慮了。
有些成年人如今不好好喝牛奶,與嬰兒搶人奶喝,雖然法律沒有明文禁止,但總是讓人覺得怪怪的。一開始,我以為這些喝人奶的成年人是有戀母情結,或是童心未泯,或是為了色情……近日,一位老板為我答疑解惑,讓我明白了這是一種“公關手段”。有些有權有勢的人玩什么都不新鮮了,像上海高院法官集體嫖娼都有點“落伍”了。現在講究玩“一奶同胞”,花大價錢雇個奶媽,三四好友加上公關對象,分成時間段,你早8點,他12點,他下午4點,他晚8點,大家吃一個人的奶,寓意為咱們是吃一個媽的奶長大的同胞兄弟,干什么事都是一條心。但能否保證不發生“大難臨頭各自飛”,難說的很。
成人不要搶嬰兒嘴里的人奶,也不要從嬰兒奶粉里搶錢,國家對奶粉產業多扶持,少收稅,才能有望從根本上消除媽媽們的奶粉焦慮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