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城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熱衷于造“新城”,動輒規劃數十平方公里的新區、新城。不可否認,城鎮化進程使更多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然而,由于缺乏合理規劃,不少“新城”成為“空城”。房地產泡沫蔓延的風險、土地資源浪費的陰影、過分依賴土地財政的隱憂,也漸漸浮現。(9月3日《人民日報》)
應該看到,許多地方建設“新城”的出發點往往是好的,但在實施過程中,往往缺乏科學規劃,最終不但未能給百姓帶來實惠,相反卻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
拿什么來擠干“造城”吹出的泡沫。一者要根治“數字”出官。個別領導干部為顯示“政績”的招牌和獲取“名利”,不惜大造特造“新城”,結果“計劃”沒有實現,但本人卻步步高升。二者要謹防“一哄而上”。不少“新城”由于盲目跟風、一哄而上,最終難免變成一座“空城”。這種對項目的熱情有一哄而上的苗頭,務必要遏制在萌芽狀態。三者要杜絕貪大求洋。不少“新城”項目貪大求洋,能力過剩造成閑置性浪費,有的項目研究論證不充分,建成后不能滿足需要。為此,“新城”建設必須堅決防止貪大求洋、鋪張浪費的情況發生。
說到底,多地新城遭業主拋棄成為空城,這一現象不容小視。其實,早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與會的代表委員們就提出,在新的五年里,中國應反思以往過熱的“造城運動”,避免無序化城市發展。遺憾的是,在GDP導向的催生下,“造城”熱情依然有增無減。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顯示,在新的五年中,中國將“優化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如今,多地“新城”成“空城”,必須果斷拿出解決辦法,順利邁過這一道坎,才能為“十二五”后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