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日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趙暉表示,我國已完成了歷史上首次全國性傳統村落摸底調查,中國傳統村落僅占我國行政村的1.9%、自然村落的0.5%。擬用3—5年時間,建立中國傳統村落檔案,制定全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中長期綱要,建立瀕危警示制度。(10月18日人民網)
其實,更嚴重的問題還在于,這不足2%的傳統村落還能不能保得住。根據民政部的統計數字,2002年至2012年,我國自然村由360萬個銳減至270萬個,10年間減少了90萬個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傳統村落。據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的說法,中國現在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也因此,馮驥才今年6月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行的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成立儀式上呼吁,“中國傳統村落正在撥打120,當我們正在開會的時候,或許就有村落在消失。”他認為,中國傳統村落是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活生生的重要的地域文明的載體,傳統村落的瓦解使保護工作迫在眉睫,要讓歷史財富發光,建立保護的范例。
這讓我想起,不久前到曾經插隊的村子吃喜酒。卻不料到了那里才知道,村莊已被拆得面目全非,村民基本上都已經搬到新建的一個小區里,住的是五層公寓,物業化管理,和城里人沒什么兩樣。
如此的大拆大建,已是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于是,隨著許多純樸原始的原生態景觀乃至原有風貌不復存在,所謂新農村之“新”,其實也不過是許多城市人想要“逃”出去的水泥叢林。鄉村因此千篇一律,到處都是一樣的商業化、城市化氛圍和新人造景觀,既失去了個性,也失去了鄉村的獨有魅力。
如馮驥才所說,“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而現在農村的“城市化”,正在重蹈許多城市建設中不重視保護的覆轍,隨著新樓一片片崛起,承載歷史的記憶也同時被抹去,使鄉村傳統文化的根脈面臨從此全部切斷的危險。
顯然,城市化不是簡單的把村莊一律拆除,建成一個個住宅小區。雖然這些小區還冠與某某自然村的名稱,但如此的“千村一面”,已經根本沒有“村”的影子。而這樣的城市化生活,也未必是村民所愿,于他們,不僅長期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因此改變,許多的風俗人情難以保留,千百年來的鄉村自然肌理不再,于生態環境,也難說不產生負面的甚至破壞性的影響,這樣的“新農村”,連是否“宜居”都很難說。
也因此,保護傳統村落,絕不能止于建立瀕危警示制度。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鐵梁認為,要聽到文化持有人的聲音,不能服從于商業的話語霸權。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說,保護傳統村落的方向是保護歷史文化價值,不能唯發展經濟。顯然,如果依然“唯發展經濟”,所謂“瀕危警示制度”,或徒具形式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