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華大學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戶籍城鎮化率僅為27.6%,遠低于傳統的城鎮化水平。差不多同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人民論壇》撰文呼吁逐步取消戶籍制讓農民轉非,在三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這篇文章的刊發,不禁讓人們對其內容有所聯想和期待。
如何推動“戶籍城鎮化”?不管路徑有多少,時間要多久,分層次、分階段、分步驟的戶籍改革都需要不斷嘗試,城市在吸納流動人口進入城市工業體系的同時,都應該將他們納入現代城市文明生活體系。
呼吁:農業部長呼吁逐步取消戶籍制
近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人民論壇》雜志上發表文章稱,工農城鄉關系的不平衡是我國當前最大的社會結構性矛盾,應逐步取消戶籍制,暢通農民工進入城市的渠道。
這篇題為 《實現中國夢 基礎在“三農”》的文章指出,在我國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突出問題里面,工農城鄉關系的不平衡是目前最大的經濟和社會結構性矛盾。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深入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等方針,讓農民分享現代化成果。
要推動農村發展,最重要的是穩定有序地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既要立足當前,著力解決農民工的就業、工資、社保、居住、子女上學等現實問題,又要著眼長遠,推進城鄉聯動改革,逐步取消戶籍制度所賦予的城鄉居民身份差別,暢通農民工成長、上升通道,讓具備條件的農民工在就業地逐步安家落戶,使他們工作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心理融入社會。
現實:中國戶籍城鎮化率僅為27.6%
10月27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數據中心發布的一項有關中國城鎮化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戶籍城鎮化率僅為27.6%,20年內農轉非比例僅增長了7.7個百分點。報告指出,戶籍制度一直以來都是束縛農民流動、阻礙人們城鎮落戶的制度性壁壘。而另一方面,各地在發展思路上都不約而同地繞著走。與此相對應的是,保守估計,未來20年內,中國將有3億多農村戶籍人口向城市和城鎮轉移,70%農民工不打算回鄉就業;愿意回鄉就業農民工79.8%選擇回縣城及以上級別城市。
與此同時,中國工程院和清華大學共同組織的重大咨詢項目“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正式結題,并給出如下建議:
一是提供更為普及和完善的職業教育,建立技術資格準入制度,并以技術技能等級為主要依據,制定相應的差別化的城市落戶政策。二是以改善民生為宗旨,著力改善城鄉接合部、“城中村”等農民工聚居區的生活條件,有步驟、有計劃地使進入城市的農民工群體融入當地的社保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三是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就地城鎮化”。
建議:應定出公平合理的農村戶籍退出機制
日前,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戶籍城鎮化水平較低是改革滯后的表現,未來的戶籍改革,應該首先讓勞動者的社會保障等實現跨地區接軌。李強表示,目前流入城市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一種是從城市流動到城市的(主要是從小城市到大城市)。 除了對流動人口分類型對待,也要對城市分類型考慮。分層次、分階段、分步驟進行,是中國戶籍改革的方向,每個城市都應該推進適合當地的戶籍改革。此外,現在不少農村人口,尤其是有北上廣農村戶籍的人,不愿意轉為城鎮戶籍。因為一在大城市,一旦土地改造、征地,農民會得到非常高的補償。另外,目前進城的很多農民,也沒有得到同等的市民待遇,土地被視為他們最后的生存保障。國家應該保證自己的公民公正地享受資源。在研究城市接納機制的同時,也應該制定出一個公平合理的退出機制。中國還在轉型過程中,這件事情還遠遠沒有完成。這可能要靠幾代人去完成,如此才能保障改革平穩推進。目前,一些地方已經在搞土地確權和土地流轉試驗,把農民該得到的利益賦予他們。
【名詞解釋】 什么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戶籍人口城鎮化是即按戶籍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中國51.3%的城鎮化率,是按城鎮常住人口統計的,其中還包括了1.6億的農民工群體。如果按戶籍來算,人口城鎮化率只有27.6%左右,遠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
中國戶籍城鎮化率非常低,非農戶籍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僅為27.6%
中國社會當前的強流動特征,不僅表現為農民工的流動,城鎮社會內部的流動率同樣很高。非農戶籍人口的流動率甚至比農業戶籍人口的流動率還要高些,達到23.7%
數據顯示,農業戶籍人口的流動率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