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人大代表近日到登峰街街道文化活動中心視察,發現里面空無一人。人大代表還發現,有關部門給不少街道配套了萬冊免費借用的圖書,但這些圖書的借閱率不高。這種令人糾結的普遍現象,值得檢討,到底是公共資源配套投錯了方向?還是配套供給時有著錯位的問題?
有媒體報道說,近些年,廣州要建“圖書館之城”,是下了大決心的。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廣州安排專項資金保障全市各級文化設施免費向公眾開放。目前14間公共圖書館、13間文化館、165個文化站、2000多個文化室已全部實現免費開放。2013年,市級財政對此項工作專項補助1440.6萬元,這還不算各區按比例落實的配套資金。
有官員承認走過一些彎路:“市里花了300多萬元來配書,但我們發現書的類目和居民的需求不一樣。比如剛開始我們以為在鄉村地區,種植、農業的書比較多人喜歡看,可是和想象的還是有誤差。因為到社區文化站看書的多數是老年人,他們可能更關心身體保健。”他說,今年會對居民需求做更仔細的調查,根據其需求來購書,提高圖書的利用率。
毫無疑問,投入重大資源去改善基層的文化項目配置,這是善舉。但善舉的落點,是不是落在民眾所必需的急切點上,與這善舉的效果,息息相關。就目前的“投入與產出”對比看,建“圖書館之城”的想法是初步實現了,但這“城”與老百姓的關系有多大,卻有了存疑。這種“理想美好、現實骨感”尷尬,恐怕是同整個的決策過程大都與老百姓“背對背”,有很大的關系。財政資金的不菲投入,都是政府每年的合法開支,然而,時至今日,又有多少市民、或者有關街道的“街民”,真正知道這件福蔭大眾的好事情?更不用說,問一問大伙兒,街道級的“圖書館”,配套什么書?啥時開放?怎樣能夠方便地索取目錄?等等。政府公共服務,特別是新增的公共服務,是惠民工程,但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供需”平衡關系,而是個“服務到家、到心坎”的貼身“主仆”關系。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頂層設計”的合理之外,還要實現目標的“基層設計”,在后者上出了岔子,“頂層設計”很可能會變成一個笑話。
我們處在一個信息服務發達的互聯網時代,圖書館本身,也遇到轉型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建立“圖書館之城”,其實是個很有挑戰性的新課題。街道圖書館借閱率不高,除了內容不夠貼身之外,恐怕還有個管理手段更新,傳播手段不足,以及服務到位稍欠等問題?能不能在借書上“通存通兌”?能不能把圖書書目送到家庭里?能不能預約到家里還書?如此這般,都應納入到服務預算里面,而這些細節,都與這“圖書館之城”成敗攸關。檢討“圖書館之城”建設的得失,其實也是對廣州市新增公共服務實現過程的一個總結。不妨把這作為一個實施案例,從頭到尾剖析一番。并廣泛征求民意,尋求更佳的解決方案。倘若這“頂層設計”本身就有個一廂情愿的問題,那就及時收手,把好鋼真正用到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