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 一、與上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個,持平的城市有2個,上漲的城市有62個。環(huán)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1.2%,最低為下降1.5%。二、與去年同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下降的城市有1個,上漲的城市有69個。1月份,同比價格變動中,最高漲幅為20.9%,最低為下降4.3%。(2月24日中國網)
乍暖還寒的這個春天,房地產市場無疑已經成為輿論舌尖上的充分談資。看空的,看漲的,各持己見,甚至充滿了火藥味的相互攻擊。業(yè)內的,業(yè)外的,專業(yè)的,業(yè)余的,都在事關經濟,事關民生的房地產問題上打開了話匣子。房價的拐點會不會依然是一個傳說?房價里到底有沒有傳說的泡沫?地產經濟會不會危機金融行業(yè)?這一切的未知對老百姓的生活影響有多遠?公眾當然期待著官方的某種權威發(fā)布,以正視聽,以釋其惑。
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1月69城市新房價格同比上漲。這則消息無疑是這個市場需要的,而且是最高規(guī)格的權威發(fā)布。然而,這個消息對于社會大眾來說,無疑會曾加又一次的社會盲從。等待、觀望的市場情緒,期待房價下落后再置業(yè)的人們,也將會再這個消息里,扼腕痛惜。房價的永遠上漲,再次給期盼所謂拐點的公眾,澆了一盆涼水。
房價上漲的數據沒有錯,但卻充滿了“信息不對稱”的蘊含。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房價上漲報告,只是房地產市場的一個則面,忽略了另一個真實-------商品房成交量。眾所周知,一個有價無市的市場是有極具危害性的。如此以點帶面的去證明一個市場,左右一個市場,顯然有失公允,更是對社會不負責任。自然,如此宏觀數據的發(fā)布就會誤國誤民,根本談不上政策制定的“指導方針”和合理規(guī)劃的可靠依據。
同樣是一月份的房產數據,中指院卻給出了一個別樣的答案。報告指出: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在內的43個主要城市住宅市場交易情況的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超過九成城市樓市成交量環(huán)比下跌, 部分城市甚至出現(xiàn)“腰斬”現(xiàn)象。具體來看,43個城市中蚌埠下跌幅度最大,為56.78%;其次是大連,下跌53.11%。此外深圳降幅為44.4%;北京為36.8%;上海為30.65%。成交量上漲的城市中,廈門漲幅最大,為1919.78%;其次是南昌,環(huán)比上漲473.82%。這兩個數據不打架,只是鮮明的給出了房地產市場的一個事實,房地產市場至少在馬年的一月份是有價無市的。
討論我國房價,已經不是漲與落的問題,而應該真實的看到泡沫經濟的危害。國家統(tǒng)計局一頭熱的房價上漲報告,罔顧了太多事實。房價泡沫的危害在我國溫州等城市已經發(fā)生,而且諸多的“鬼城”也在顯山露水,一味強調報表上的房價數據上漲,只能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空談。從房產成交量指數看,投資性購房需求逐漸萎縮,剛需又不足,完全無法消化過剩的供應。如此頹勢勢必影響部分項目因資金鏈斷裂而帶來危機,如果這種現(xiàn)象頻發(fā),則會造成整個城市的樓市危機。
《青島財經日報》指出,熱點城市住宅市場有逐步淪為少數人“自彈自唱”的危險。即使是進行國際比較,北京、上海等住宅價格也已經與國際大都市比肩,但住戶收入狀況差距很大,風險狀況不言而喻。盲目把城市“大餅”攤大,而沒有實體產業(yè)支撐,最終也難免會陷入后繼乏力的境地。實事求是的說,一勞永逸的土地財政的好日子應該到頭了,盲目的嚶嚶著房價的連年上漲,結果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