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早日喝上干凈水、放心水,既是民生關切,也是發展底線
最近幾則報道讓人沉重:湖南一個村莊,因多年廢礦污染,河水里砷超標1000多倍。海南一個小島,村民家里水龍頭竟流出烏黑的“醬油湯”。日前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副部長矯勇透露,我國已解決4億多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現在還有1億多人存在飲水安全問題。
有人疑惑,這些年國家不斷加大農村飲水安全投入,怎么還有這么多人喝水不安全?
我們要正視這樣的現實: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期,也是水污染危機的高發期、水生態矛盾凸顯期。數據顯示,全國2/3的城市喊渴,半數水功能區水質不達標,與此同時,用水粗放、一些河流的開發利用超過100%。人們感嘆,身邊的母親河變臟了,兒時嬉戲的河湖變成了回憶。
我們要正視這樣的城鄉差距:長期城鄉二元體制,導致基礎設施建設“重城市、輕農村”,不少地方農村供水設施投入不足、基礎薄弱。雖然經過多年努力,全國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73%,但還有23%的農村靠山塘水窖吃水,飲水標準低,保證率不高。多少農民期盼,享受城里人一樣的水待遇。
農村飲水安全,注定是復雜而艱巨的任務:工程點多面廣,錢從哪兒來?各地千差萬別,水質怎么保?農村勞動力不足,“誰來建、誰來管”?讓群眾早日喝上干凈水、放心水,既是民生關切,也是發展底線。如果連喝的水都不安全,這樣的發展算不上科學發展,這樣的小康也難言全面小康。下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作出承諾:“經過今明兩年努力,要讓所有農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凈的水。”
實現這一目標,考驗著地方政府。要改變對農村飲水安全“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的現象,強化行政首長負責制,堅持“不讓一個人落下”的原則,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建設。保障清潔水源,要告別GDP崇拜,轉變政績考核指揮棒,讓水資源管理“紅線”硬起來,從嚴監測和控制河道湖泊的納污容量,通過法律政策、市場機制、科技等綜合手段,解決水污染問題。
實現這一目標,考驗著科學的頂層設計。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供水方式,優先考慮城鎮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推進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讓群眾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同時,落實用電、稅收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降低工程運行成本,健全水利基層服務體系,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和長收益。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埋在地下,做在心里,早日讓所有農民都喝上干凈水,才能讓民心工程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