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北京第一批外遷公司有207家,主要涉及化工、建材、鑄造等門類。目前名單已經通報給天津、河北等地。對接的流程是北京市提供外遷企業名單,由天津、河北等地在名單中甄選。如果對接意向確定,由當地政府部門和北京市發改委完成對接。由于上述企業大多為“三高一低”企業(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尚未出現對接成功案例。(4月9日沈陽網)
將大批“三高一低”企業遷入天津和河北,首都的灰霾必將緩解,可天津和河北人民會答應嗎?如果這就是“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內容,恐怕很難順利推進——誰也不是后娘養的,“京津冀一體化”絕不能是“污染一體化”。
想想空氣質量已經十分糟糕的河北多地,這樣的消息無疑令人擔憂,因此河北、天津兩地政府在甄選企業時的審慎與遲疑并非多余。在打破GDP崇拜、加大環境治理的背景下,“三高一低”企業在哪里都不受待見,當地恐怕也有一批亟待淘汰與轉型的燙手山芋,此時如果再慷慨收入一批,無疑是極大的亂作為,也是對當地百姓的不負責任。
2月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可見,優勢互補與互利共贏是一體化發展的根本要求,而當下“打包甩垃圾”的做法無疑與這一要求相悖,甚至有明顯的歧視意味。此外,行政力量主導的企業搬遷,本身也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極容易水土不服。
北京的“大城市病”多年難治,絕非“京津冀一體化”可以輕易化解,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去中心化”,恐怕很難真正取得成效。放眼世界,首都不必是經濟和文化中心,更不必集中如此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而一體化所要解決的,恰是功能過于集中的問題,這意味著北京必須讓渡一部分難以割舍的利益,將功能精簡作為改革重心,如此才能在對接時做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此外,還要繼續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削弱捆綁在戶籍上的福利,使近水樓臺不再有利可圖。
真正的一體化,必然是優質資源的雙向流動,唯此才能互補共贏,順應市場規律。有舍才有得,顯然有些人的思路必須要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