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為改變長期以來城鄉發展不均衡問題,湖北宜昌夷陵區探索用城鄉統籌破解城鄉二元發展難題,讓廣大農村共享發展成果。如何改變資源從農村單向流向城市的局面?實施效果如何?有何借鑒意義?記者實地調研。
為何統籌發展
農民占人口80%,城鄉差距不斷拉大
“腰里別鋤頭,水到便開溝”,這曾是夷陵農村的寫照。
“以前種地不賺錢,想多掙錢只能去城里打工。娃兒想上好學校也只能去城里。”夷陵區下堡坪鄉蛟龍寺三組農民崔化秀回憶過去感慨道。
“夷陵80%是山區,80%是農民,過去城鄉發展不平衡,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城區集中了大量的公共資源,東部經濟總量占全區的60%。” 夷陵區城鄉統籌發展辦公室主任趙華舉例道,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為19353元,農民則是9713元;全區176個村中,年收入最低3608元,最高則達12225元,差了近3倍。
“宏觀層面上,由于城市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農村的資本、人才被單向吸引到城市,而城市資源卻難以回流到農村。城鄉差距越拉越大。” 夷陵區規劃分局局長陳孝定說,除了經濟發展,基礎建設、公共服務、區域功能設置在以前也是各自為政。
夷陵人均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美元,處于產業結構轉型關口,城鄉統籌可以融合多個產業,釋放巨大的生產力優勢。
就此,夷陵區委書記劉洪福打了一個比方:城市和鄉村發展,就像人的五指合掌成拳才能發揮合力一樣。夷陵探索的新路便是“五個一體化”,即從規劃管理、產業發展、基礎建設、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五個方面實現城鄉同步。
劉洪福說,“城鄉統籌并不僅指城市應該‘照顧’農村。城市也有其弱勢,自然資源少、人多、空氣環境差,城市也應該享受到農村的資源。”
如何成功“造血”
統一規劃發揮區位優勢,引導資本注入
城鄉統籌,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
2013年起,區財政年拿5000萬作為專項資金,加上區級凈增財力的30%、鄉鎮凈增財力的80%用于城鄉統籌,確保年村基建投入不低于3億元,村均不少于20萬元。
在從夷陵市區去往官莊村的路上,記者看到,沿路的丘陵阡陌間是大片的茶園、橘樹,小樓散落其間,櫻花、油菜花簇擁著房屋、山地。“城鄉統籌要讓農村留得住人。”官莊村支書肖永才介紹道,“眼前這個村子大到鋪路架橋、村子的功能分區,小到小路綠化、庭院景觀,都經過嚴格規劃。我們走的這條生態休閑綠道,和城市道路一個標準。”
“城鄉統籌,首先就要統一規劃建設。”趙華說。夷陵編制完成3424平方公里的城鄉統籌全域規劃和重點區域、176個村莊的規劃。全區被劃為三大塊:東部建成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的城鄉統籌示范帶,中部發展休閑旅游,西部建成三峽壩庫區的生態屏障。
“要想統一規劃和建設,就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要變‘輸血’為‘造血’,最重要的是在農村培育農業產業。”劉洪福告訴記者。夷陵把柑橘和茶葉作為農村支柱產業。目前,已有20萬農民種植柑橘,種植面積達33.5萬畝,還帶動了周邊62家柑橘打蠟廠。
“城鄉統籌必須發揮市場的作用,讓資金、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上山下鄉’。”趙華介紹說,去年夷陵區出臺《激活社會資本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實施辦法(試行)》,吸引城市資本到農村新辦各類產業項目105個,投資總額55億多元,帶動農民就業6912人,已有80家農產品龍頭企業入駐各鄉鎮,還成立了產權交易中心和股份合作社。
“城鄉統籌,難點在城鄉公共服務并軌。”趙華說。夷陵加快農村公共服務建設:公立區直幼兒園和小學在偏遠鄉鎮設立分校;區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結成醫療聯合體,專家在衛生院駐點;全區設176個村級衛生室,為85%的村民建立了醫療檔案……
探索啟示何在
規劃需尊重歷史,農村宜就近發展產業
“夷陵在城鄉統籌中,存不存在大拆大建,甚至‘千村一面’的現象?”
面對記者的問題,夷陵區區長盧斌說:“城鄉統籌不是簡單地把城市的東西搬到農村,也不能不加選擇地把外地的模型套在自己身上。”
一方面夷陵部分鄉鎮建筑有濃重的徽派風格,另一方面又保留了不少峽江建筑。在基建一體化推進中,夷陵提供幾十種不同造價的設計方案作參考,充分考慮留存歷史記憶。
“搞統籌初期,有人建議建大社區,把人都搬進去,夷陵則是‘就近就地城鎮化’。”趙華說,夷陵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就近就地”,讓農民離土不離鄉、不出村就能享受公共服務。
“有一條很重要,那就是:一張藍圖繪到底。”劉洪福說道,為了保證政策不會隨著干部的變動而變化,夷陵把城鄉統籌規劃提交區人大,人大以法定形式通過,確保了政策的連續性。
當然,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采訪中,記者發現還有少量偏遠山村相對落后,道路硬化和舊房改造尚未完成;即使是已經享受到改革紅利的鄉村,如何讓村民轉變舊有觀念,成為“職業農民”,仍需加強引導;此外,如何激發傳統倫理,比如鄉規民約的作用,推動基層自治,也需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