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團經濟研究所所長潘新剛說,兵團下轄14個師(1個建設工程師,13個農業師),目前,兵團共管理著石河子、五家渠等5個市,而根據兵團的新目標,原則上沒有建市的8個農業師,需各建一座縣級市。
■ 兵團希望自己的轉型會是高起點、高標準的,必須要跨越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比較低級的工業化階段。但在發展新型工業化、產業化的路徑上,遭遇到了資金和人才缺乏的瓶頸,存在思想偏傳統保守,運作市場經驗欠缺等問題。
早報記者 于松 發自石河子、伊寧等地 實習生 劉薇
“我有十幾尊大炮,有(民兵)炮兵連,你沒有吧?!”7月17日,新疆天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郭慶人對前來石河子的大連重工集團董事長宋甲晶笑著說。年近七旬的郭慶人,是上世紀60年代,10萬進疆上海知青的一員。他選擇留在了新疆。
新疆天業集團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稱“兵團”)農八師旗下的一國有企業,郭慶人的這席話,形象點出了兵團勞武結合、屯墾戍邊的特性,而他本人在發展企業經濟之中還需在工人中組編數百民兵,進行操練,提高軍事訓練素質,增強應戰能力。
新疆作為我國西北地區的門戶,是我國最靠近“三股”勢力交會中心和國際“熱點”多發地區的省區。兵團正是一支組建于這樣一個特殊地方、承擔著屯墾戍邊職責,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實行“軍、政、企合一”的特殊社會組織,從成立到現在,已走過了56年的風雨歷程。
如今,兵團,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國營單位,擁有人口258萬,國內任何一家中央企業也無法與之比擬,包括巨無霸的中石油和國家電網。然而,兵團經濟卻走到了十字路口,正面臨著由綠洲農業向新型工業化、產業化的市場轉型。
今年上半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了“屯城強邊”的概念,將支持兵團在戰略地位重要、經濟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心墾區再建幾個縣級市,構建完善的兵團城市體系,而兵團的目標是:至2020年,城鎮化率將從2009年的48%增加到70%。這一夢想被形象地描述成“兵團再造8個石河子的夢想”。
從墾荒到“封犁”:
人定勝天到尊重自然規律
“這是一個新連隊,地沒有一畝,房沒有一間,路沒有一條,條件很苦,委屈你們了。但是,我們的雙手一定能在這片戈壁上開出良田,建成綠洲。”
兵團成立于1954年,屬中國計劃單列的副省級單位,自行管理內部行政、司法事務,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雙重領導。
1954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軍區提出組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毛澤東主席指示:“你們現在可以把戰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斗的武器,捍衛祖國。”
歷經數十年的創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完成了從“解放大軍”向“建設大軍”的角色轉換。
對于很多上海人來說,兵團并不陌生,上世紀60年代,就有著10萬知青進疆的故事。如今,很多人退休后回到了上海,但有人依舊奮斗在兵團中,郭慶人就是其中之一。
據史料記載,上世紀60年代,一輛又一輛敞篷大卡車前赴后繼,滿載著上海知青,行駛十幾個晝夜后,停在新疆的戈壁上。
據諸多知青回憶,司機喊“到家了”,1分鐘過去了,沒人下車,也沒聲響;5分鐘過去了,還是沒人下車,沒聲響;司機一看,整車青年男女,都在面面相覷——荒漠、黃沙,風一吹,牙一咬,滿嘴沙沙作響;沒路、沒房子,人們在沙丘旁的地洞里鉆進鉆出;他們驚呆了,連下車都不會了……
這就是郭慶人等10萬上海知青永遠不會忘記的初到新疆時的感受。這緣于,兵團本著“不與民爭利”的原則,農牧團場大多設在沙漠周邊和邊境一線。
今年61歲的姜萬富說,當時迎接他們的許連長操著濃重的東北口音喊:“這是一個新連隊,地沒有一畝,房沒有一間,路沒有一條,條件很苦,委屈你們了。但是,我們的雙手一定能在這片戈壁上開出良田,建成綠洲。眼下住的是‘地窩子’,喝的是澇壩水(土坑里的蓄水),將來一定能住上磚房,點上電燈,用上自來水。下車吧,孩子們!”
姜萬富說,知青們每天勞動11個半小時,每15天才休息一天,挖土、挑土、開墾荒地。那時,大家相信“人定勝天”,以挖土方、墾荒的數量論英雄,而39歲的奎屯人楊成勇將父母當年開墾的艱辛描述成:“根本就不是人干的活?!?/p>
就這樣,靠著一鋤頭、一耕犁的開墾,走過56年后,兵團有耕地面積1072.76千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16.25千公頃。
半個多世紀以來,兵團因為其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科技水平較高,躋身全國最重要的棉花基地行列。但是,長期以來“以農為主”的發展模式,特別是以水土開發為特征的外延式擴大再生產模式,嚴重制約了兵團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構成較大壓力。
2009年,兵團發布了禁止水土開發的“四條禁令”,嚴禁打井開荒,一寸土都不許開荒了,并表示要拿出“壯士斷臂、義無反顧的勇氣”來執行“四條禁令”。
今年6月,時任兵團政委的聶衛國對外透露:“以農業為主的外延式發展模式已經到了盡頭”。原因有二: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到了盡頭;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經濟承受能力已經到了盡頭。他甚至說,以農業為主特別是以打井開荒外延擴大再生產的發展模式,非但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反而會破壞生產力。
從農業到工業:
財政由千萬到破億元
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企業已達260多家,累計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額213億元。
7月17日,新疆天業與大連重工簽署了長期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今后將在煤化工、循環產業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其間,郭慶人時不時蹦出一句話:“我以前是在兵團種地的。”郭的一席話,說出了其本人乃至兵團由農到工的發展縮影。
站在石河子行政樓上觀望,三條南北向的寬上百米、長10余公里的大林帶,將生活區與工業區隔離開來。以前,這里原本是一望無際的莊稼地。
50年光陰荏苒,數十萬軍墾兒女以石河子為中心,以10多個農牧團場和上百個企業為依托,建起了貿工農為一體的實力雄厚的經濟聯合體。
石河子的一名宣傳干事(農業出身)饒有興趣地建議早報記者登高觀望石河子的全景,介紹得最多的是該城的工業前景。他曾指著遠方的幾座冷卻塔說,那便是天業集團的電廠,圍繞電廠的是占地近萬畝的天業集團循環經濟工業園。
如果說天業集團是兵團經濟“新型工業化”樣本,那么石河子便是中國軍墾事業的縮影和兵團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石河子是兵團農八師師部所在地,目前是一套機構兩塊牌子,對外稱“農八師石河子市”,對內稱“師市”。
郭慶人告訴早報記者,天業集團的工業產值和利稅近年來均占石河子的50%以上,而支撐石河子工業的另一大支柱是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個建立于1992年底的開發區已于2000年升格為國家級,成為中國西北最大的農副產品加工基地。
近10年來,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企業已達260多家,累計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額213億元;去年底,完成生產總值60億元。
一個對比很有趣: 1998年2月丁興端就任農八師師長、石河子市長時,師市自有資金不足1000萬元,而今年上半年,石河子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11.3億元,與去年同比增收2.4億元。
石河子的華麗轉身,讓兵團看到了“跨越式發展”的希望。2009年6月,題為“大調整”、“大轉變”的兵團工業現場會議,特意選在石河子召開,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現場觀摩、學習農八師的成功經驗。
會議期間,兵團高層還做了一個形象的比較,來形容由農到工的必要:天業集團2009年實現增加值25億元,這個數值已抵得上兵團250萬畝耕地創造的增加值。
閱讀當時的會議文件,兵團呼喚“新型工業化”的強烈意識躍然紙上。時任兵團政委聶衛國在會議上要求兵團的14個師、175個團場,堅持走“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道路。毋庸置疑,兵團決策者期待更多天業集團的出現。
事實上,新一輪中央援疆政策對兵團新型工業化提供了“雪中送炭”的實質性支持。根據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確定的“結對支援”方案,北京等19個省市,分別結對援助自治區12個地(州)市的82個縣(市)和新疆兵團12個師。因此,在不久的將來,兵團利用自身產業基礎和中央、各地的幫助,在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氯堿化工、石油化工等領域,將迅速提升其產業地位。
從屯墾到造城:
8個農業師的建城夢
兵團要夯實屯墾戍邊基礎,留住人、吸引人,傳統的農墾老路已經很難走得通了,必須盡快提升城市化水平。
2009年6月, 胡錦濤總書記賦予了兵團“建設大軍、銅墻鐵壁、中流砥柱的三大作用”的重要指示。
今年,中央先后召開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與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又給兵團戰略轉型提供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最好的發展機遇”。
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提出,將支持兵團在戰略地位重要、經濟基礎較好、發展潛力大的中心墾區再建幾個縣級市,構建完善的兵團城市體系。至2020年,兵團的城鎮化率將從2009年的48%增加到70%。
在造城方面,兵團是有經驗的。1950年,王震將軍率軍挺進石河子,拉動了“軍墾第一犁”,在茫茫戈壁灘上,建起兵團第一座城市石河子市。2000年,石河子市還獲評了“聯合國人居環境改善良好范例”獎。
此外,中央與兵團已經意識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兵團要提高屯墾戍邊能力,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就必須搭建城市平臺,即所謂“屯城強邊”。
兵團黨委書記、政委車俊說,兵團要夯實屯墾戍邊基礎,留住人、吸引人,傳統的農墾老路已經很難走得通了,必須盡快提升城市化水平,讓更多的職工群眾能夠享受現代文明,使一座座城市成為維穩固邊的一個個堅強堡壘。
兵團經濟研究所所長潘新剛說,兵團下轄14個師(1個建設工程師,13個農業師),目前,兵團共管理著石河子、五家渠等5個市,根據兵團的新目標,原則上沒有建市的8個農業師,需各建一座縣級市。
潘新剛稱,石河子是軍墾建造的第一座城市,其發展規模與建城理念均走在軍墾城市的前列,故在新時期造城運動中,石河子市成為了一個典范。
兵團第一城:石河子
1950年,王震將軍率軍挺進石河子,拉動了“軍墾第一犁”,在戈壁灘上,建起兵團第一座城市石河子市。石河子的造城理念與效果,甚至令一些條件便利的沿海城市汗顏。2000年,石河子市還獲評了“聯合國人居環境改善良好范例”獎。石河子是兵團農八師師部所在地,黨政部門一套機構兩塊牌子,對外稱“農八師石河子市”,對內稱“師市”。
新疆兵團的明天:撫平舊傷,接軌市場經濟
兵團經濟研究所所長潘新剛說,兵團發揮戍邊、穩邊作用的本質不能變,但運行機制必須變,在兵團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是兵團事業振興的最合理選擇。然而,兵團轉型面對的困難不止一個。
首先是信心問題。
俗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翻看史料,老軍墾們有揮之不去的“恐工癥”陰影。上世紀80年代,團場興起了大辦工業的熱潮,一些團場在短時間建起了數十家工廠,鄉鎮企業的發展被列入團場領導政績考核的主要內容。
1994年末,兵團鄉鎮企業總數接近2萬家。但在“八五”期間,兵團發展工業曾經付出過慘痛的代價,似乎是一夜之間,團辦工業從“春天”一下子走入了“冬天”,不少團場由于辦工業,把幾十年辛苦積攢的家底全貼了進去,以至于一些團場仍存在“辦工業危險”的理論。權威人士曾介紹,這期間新上項目和技改項目大部分垮了,所付“學費”接近120億元。
據此,一些人堅持認為兵團發展工業“先天不足”,走不通;資金匱乏;沒有好項目;遠離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運距長、成本高;搞工業是替他人打工;缺乏工業人才等等。
但在兵團決策者看來,兵團經濟的落后就是兵團工業的落后。按照規劃,兵團經濟總量在2020年要占到自治區經濟總量的20%。初步測算,自治區2020年的經濟總量將達到11000億元,兵團要占到20%,也就是要達到2200億元。要完成這個目標,兵團工業必須保持年均增長20%的速度。
不過,最新統計數字顯示兵團出現了農轉工的拐點:2009年,在工業和建筑業帶動下,兵團的農業、工業、服務業產業結構,由2008年的35:32:33,調整為33:34:33。二產比重近30年來首次超過一產。潘新剛說要完成2020年兵團工業產值在三產的比例占48%的規劃,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做。
其次,兵團需要資源與政策支持。
潘新剛說,兵團面臨的困難和機遇同時存在,實現20%有可能,但前提是要有資源與政策支持。在這一點上,201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兵團參與自治區的油氣、煤炭資源開發。
再次,是能否與市場體制對接的疑慮。
在這點上,潘新剛說,兵團雖是特殊體制,但完全可以與市場經濟體制接軌,該交給市場,就交給市場。
此外,兵團工商聯的一些負責人期待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能打破兵團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僵局,“兵團是一條腿走路,非公有制經濟這條腿十分短”。
兵團希望自己的轉型會是高起點、高標準的,必須要跨越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比較低級的工業化階段。但在發展新型工業化、產業化的路徑上,遭遇到了資金和人才缺乏的瓶頸,存在思想偏傳統保守、運作市場經驗欠缺等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不能忽略,“綠洲經濟”已不堪兵團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重,“新型工業化”能否承接兵團經濟起跑之關鍵一棒,肩負托起兵團明天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