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攔河造景調查
喬山水電站是當地招商引資建設的重點工程,在沒有土地、環評審批手續,未經發改部門核準立項的情況下,頂著“違規建設”的風險建成。當地多名官員透露,修建電站的目的其實不是為了發電,而是為開發“水東新區”項目“蓄水造景”。早報記者調查,按電站的計劃,蓄水后,不僅會淹沒上游4個行政村大面積農田,就連濕地也難以幸免,而這塊濕地,此前棲息著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如朱鹮、大鴇、金雕等。
一個無證水電站暢通無阻建成了,不只是為發電,主要是為造景。
牧馬河,位于陜西省漢中市西鄉縣,相傳三國蜀大將張飛在這里牧馬而得名。西鄉是秦巴山區的國家級貧困縣,牧馬河流經西鄉縣城,在下游三四公里青龍村處與另一條河涇洋河交匯,最終流入長江最大支流漢江。牧馬河沿岸風光旖旎,植被茂盛,據相關資料介紹,多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如朱鹮、大鴇、金雕在此嬉戲覓食。冬天,更有多種鳥類在這里棲息,最多時有幾百上千只。
退休教師老周曾多次在這里拍到朱鹮,這種被譽為“東方寶石”的鳥類的出現,標志著當地生態環境的優越。但老周最近擔憂起來:隨著青龍下游不遠處喬山水電站的建成蓄水,原有的灘涂將被淹沒,以后,朱鹮等還會回來嗎?
喬山水電站是當地招商引資建設的重點工程,但在沒有土地、環評審批手續,未經發改部門核準立項的情況下,頂著“違規建設”的風險建成了。
該縣水利局副局長孫德祿稱這是一個水利局“管不了、管不住”的項目。當地經合局一官員則透露,修建電站的目的其實不是為了發電,而是為開發“水東新區”項目“蓄水造景”。
早報記者調查發現,水電站淹沒區處在陜西牧馬河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區,區域內野生動植物物種繁多,蓄水后,不僅會淹沒上游4個行政村大面積農田,就連濕地也難以幸免。
對于一個城鎮人口僅十余萬人的國家級貧困縣,以淹沒農田、濕地,犧牲生態環境來造景,陜西理工學院生態經濟學教授關嵩山表示,這與環境保護相矛盾,不符合新型城鎮化發展目標。
“縣城的蓄水造景項目”
4月7日,距喬山水電站試蓄水已過去13天。當地村民稱,電站試蓄水短短2天,水位已漲至農田邊緣,淹沒了河邊的自栽林地。隨后,電站開閘泄水,庫區的村落又恢復了平靜。
西鄉縣位于陜西南部,秦嶺南麓,總人口41萬人,農業人口占34.37萬人,是一個農業傳統大縣。境內的涇洋河與牧馬河交匯后,繼續東流匯入漢江。喬山水電站位于牧馬河、涇洋河交匯處下游不遠處的喬山村,距縣城約7公里。
時下還未進入當地汛期,牧馬河河床袒露,水量較少,但很清澈。
從喬山水電站沿牧馬河向上游行進,河床逐漸開闊,大面積河灘濕地映入眼簾。當地多位村民也告訴早報記者,水電站是“縣城的蓄水造景項目”。
水電站的到來,使上游喬山村、青龍村、涇洋村、三岔村的大面積土地劃進了淹沒區。按照規劃,電站建成后,將形成長約9公里的237萬平方米人工湖面景觀。人工湖面延伸至牧馬河大橋橡皮水壩處,與縣城已經形成的水域相連,讓西鄉縣城變成一個“水城”。
早報記者了解到,早在2010年,西鄉縣便計劃10年投資超100億元,在城東水東村一帶,打造一個15萬人口的“新城區”。 截流牧馬河蓄水,營造大面積水域,是西鄉縣開發“水東新區”,打造“兩河四岸”景觀帶,建設“秦巴水城”的關鍵一步。
據公開資料顯示,西鄉縣最初規劃“兩河四岸”綜合開發項目時,準備“在牧馬河、涇洋河兩河交匯口下游約1公里的青龍嘴新建攔河閘壩,壅水形成8平方公里人工湖并對其建設開發水上公園和游樂休閑設施”。
毫無征兆,攔河閘壩被建成了水電站。
2011年12月16日,喬山水電站開工建設,按照當時的工期安排,電站應該在去年6月建成發電。喬山村村民楊美英告訴早報記者,電站至今未能投運,主要原因是“沒有土地、環評等手續”,“是個違規建設項目”。
剛卸任喬山村黨支部書記的喬錦存曾參與過電站征地補償協調工作。“聽說5月1日要蓄水投運,我看難。”喬錦存說,征地補償工作在開工前就已展開,至今還未落實。
朱鹮“家園”或將消失
從西鄉縣城至牧馬河、涇洋河交匯處,河道內淺灘交錯、綠草叢生,景色宜人。資料顯示,牧馬河濕地內有野生植物738種、野生動物271種。其中,魚類49種、兩棲和爬行類20種、鳥類155種、哺乳類47種。
涇洋村村民和西鄉縣多名愛好鳥類攝影的人士介紹,早在3年前,朱鹮便開始在牧馬河、涇洋河一帶活動覓食。當地攝友老趙多次拍到朱鹮,在牧馬河、涇洋河交匯處,常有朱鹮出沒,有時一次來20多只。老趙最近一次拍到朱鹮是在去年年底,今年朱鹮沒有飛回來。
2012年12月,為更好地保護牧馬河濕地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完善漢中市濕地管理體系,落實國家濕地分級分類保護策略,確保“一江清水供北京”,西鄉縣人民政府編制上報了《陜西牧馬河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
牧馬河國家濕地公園西起西鄉縣沙河鎮馬蹤村,東至城關鎮喬山村,規劃總面積1744公頃。按當地林業部門的說法,牧馬河濕地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漢、丹江水源地重要的水源供給區和匯集區,生態地位十分重要。
2013年12月31日,西鄉牧馬河國家濕地公園獲國家林業局批準,批復同意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工作。
喬山水電站的淹沒區,恰好處于牧馬河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中的科普宣教區,總面積478公頃。《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國家濕地公園內禁止從事房地產、度假村、高爾夫球場等任何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建設項目和開發活動。
但當地有關部門否認電站會對牧馬河天然濕地造成破壞。漢中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相關負責人稱,喬山水電站建設在前,與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并不沖突。電站建成后,淹沒了原有濕地形成水域的同時,“又會形成新的濕地,對恢復濕地面積是有好處的。”
電站蓄水后,這片鳥類的樂園將變成廣闊的水面,原有的濕地將不復存在。老趙有些擔心,“朱鹮喜歡在淺灘覓食,不知以后它們還會不會再來”。
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超,主要負責野生朱鹮保護工作。他說,隨著朱鹮種群數量的增多,野生朱鹮外出活動覓食的范圍擴大。蓄水后的牧馬河,淹沒了原有的淺灘濕地,會影響到朱鹮活動,“只要水質沒問題,這種影響應該是暫時的”。
此前,有研究表明,攔河設閘會導致水質變化,破壞河流的自凈能力,降低行蓄洪能力。水庫上游污染物聚集,下游水量減少導致水質富氧化,影響生態環境。
將被淹沒的基本農田
《陜西省西鄉縣牧馬河喬山水電站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下簡稱可研報告)中提到,淹沒區不涉及拆遷戶數、遷移人口、房屋和水田,僅淹沒坡旱地25.6畝、雜木林12.3畝、自栽林地3.7畝。工程廠房等永久性占地為35畝。
但實際上,淹沒土地數量將是該數據的數十倍。據早報記者了解,淹沒區涉及的4個行政村,大面積農田被劃進了淹沒區,影響沿岸千余群眾的正常生活。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卻對此說法不一,幾乎“不清楚”電站要淹沒多少土地。
今年年初,田間地頭被栽上了“淹沒區界”水泥樁,涇洋村二組臨近牧馬河的農田被圈進了淹沒區。村民們說,收完這季油菜,不知道下一季“該在地里種啥”。因電站蓄水要淹沒農田,這里的村民都在等著征地賠償。
涇洋村二組有106戶510余名村民,村里青壯年在外打工賺錢,留守的多是老人、婦女和小孩。村民江義前,年逾六旬,一家十余口人,除已退耕還林的山地,僅剩下的4畝多農田已經被圈進了淹沒區。江義前說,今年年初,當地有關部門曾拿著征地補償協議找村民簽字,每畝補償3.1萬元,村民們拒絕簽字。
二組組長江義順介紹,喬山水電站開工前,“鎮上召集各村干部開會”先后4次,商討水電站淹沒區占地補償事宜。“開始說要租,每畝每年600元。”后來村民商定,要求一次性給予補償。
進農田的一條小道邊,立著“基本農田保護區”的標志,落款是“西鄉縣人民政府”,沒有立牌時間。當地村民回憶,2009年當地政府立了牌,劃定這里230余畝耕地為基本農田保護區。
江義順曾召集村民小組會議,就土地被征用后的賠償問題征求意見。村民們商討后達成一致,每畝地按12.8萬元進行補償。江義順說,這個數字,是根據每畝地每年產量收入,乘以村民承包地合同剩余年限“算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