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是吉林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寶貴的財富。在城鎮化過程中絕不能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決不能吃子孫飯、斷子孫路。新型城鎮化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生態化。在今年5月召開的全省新型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對于我省如何推進生態城鎮化建設,確定了總體思路——“圍繞創新發展、統籌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安全發展,實施“強化中部、構筑支點、區域聯動”空間發展戰略,走出一條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省將繼續發揮生態優勢,打好城鎮化綠色發展“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樹立城市生態形象。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針對不同地域生態資源條件,我省不斷完善推動生態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東部要發揮環抱群山、水碧天藍、景色秀美的生態優勢,形成山環水繞、錯落有致、景趣相融的城鎮群;中部要發揮空間廣闊、江河眾多、林田相間的優勢,形成綠色宜居、人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鎮群。西部要發揮草原遼闊、濕地廣袤、河湖互濟的生態優勢,形成漁興牧旺、草茂糧豐、人水和諧的城鎮群。
“上山下鄉”,到農村去休閑度假,在我省生態城鎮化建設不斷推進的進程中,這些情景將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常態。我省不斷加快建設美好鄉村,盡快實現以高品質的農村生活吸引城市人口“上山下鄉”,到農村去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老置業,帶動農村設施條件改善、文明程度提升和社會事業發展。基于此,要積極推進東部長白山林區生態系統修復、中部糧食主產區黑土地保護治理和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等重大生態工程,最大限度地增加生態資源總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水平,減少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對自然的干擾和對環境的損害,實現城鎮發展與生態環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同時,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城鄉接合部治理,推進村屯綠化美化亮化和連片整治,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
水是城市之源。我省是水資源短缺省份,人均水資源占有量、耕地畝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和2/5。隨著城鎮化的深入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推進生態城鎮化建設,必須做好水的文章。因此,要牢固樹立人水和諧理念,強化大中小河流治理,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水資源配置能力和防汛抗旱減災水平。要切實加強水源保護,處理好上游和下游的關系、左岸和右岸的關系、保護和利用的關系,特別是要把長白山這個三江源頭的森林保護好、蓄積好。同時,要大力解決流域水污染、大氣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落實國家節能行動計劃,重點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建筑節能、節能產品惠民、節能技術產業化、合同能源管理、資源綜合利用等六大工程。其中,要突出抓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把化解產能過剩、轉變發展方式與治理大氣污染緊密結合起來。要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堅決推進燃煤發電機組改造、燃煤鍋爐污染治理等,大力實施風電、生物質利用等清潔能源替代,推進氣化吉林工程建設。并要突出機動車污染減排,推廣新能源汽車,著力發展公共交通。加強對建筑揚塵、秸稈焚燒等污染源的管控。
保護環境,從我做起。養成健康綠色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推進生態城鎮化建設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對不符合環保要求、達不到排放標準的項目,決不能再引進、再建設。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生態的發展理念,積極倡導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城市內涵式、集約式發展。
優化城市生態空間也是我省推進生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我省生態資源多樣,森林、草原、江河、濕地等一應俱全。立足全省,統籌考慮東、中、西部區域生態要素,努力放大綠色空間,科學布局建設空間,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大自然保護在城市里,構筑生態隔離帶和綠道綠廊,增強生態承載能力,推動城市與生態自然融入、和諧發展。
近年來,我省在長白山地區推進森林小鎮建設,積極探索綠色城鎮的路子。未來我省將加快西部生態經濟區建設,實施河湖連通等重點工程,發展綠色農產品和畜牧業;推進長白山林區經濟轉型,加大“三江源”生態保護治理力度,搞好森林撫育和綠化美化,實施林區生態移民;積極開展江河綜合整治,打造“親水城市”;探索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關鍵是防治污染、節能減排;執行好國家大氣污染防治和節能行動計劃,抓好全省“1+10”綜合防治措施的落實;探索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交易試點,完善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實施節能技改等工程,推廣節能建筑,推進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促進產業向生態化方向發展;引導群眾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積極參與綠色低碳活動,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推進生態城鎮化建設,任重道遠,意義重大。全省上下將一如既往地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戮力同心,不斷開創新型城鎮化發展新局面,為富民強省、全面振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