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北京市建委發布消息,稱北京已有6區縣將非京籍外來人口納入公租房保障范圍,且收入門檻基本與北京戶籍家庭看齊,只是要求他們在北京連續穩定工作5年以上。此前,深圳、重慶等城市早已經將非戶籍人口納入保障房覆蓋范圍。
原本附加在戶口本上的福利條件又少了一項。對于生活、工作在城市的外地人來說,這也意味著他們的生活待遇又向著市民靠攏了一步,是個好消息。
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規劃修改后新增的內容之一,也是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的重要任務。據估算,全國這部分人口規模約為7000萬,而離鄉外出打工的農民工約有2.34億。數量相當大,任務很艱巨。
該從哪里著手?此前,人們對城鎮化的關注更多集中在落戶問題上。年初新型城鎮化規劃出臺之際,許多報道的標題都是“6年內1億人進城落戶”,“特大城市實行積分制落戶”等,似乎只要能進城,能拿到城市戶口本,城鎮化就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
但實際上,對這些城外來客而言,能否獲得一本城市戶口并非是最關鍵的。他們需要的是附加在戶口本上的權利——能讓自己的子女在他們生活的城市里接受教育,自己生病時能去平日路過了許多次的大醫院接受治療,甚至能在已經工作了10多年、20多年的城市買套房,有個窩。這是人之常情。城市享受了他們的勞動,也應該相應地為他們提供基本的保障。不論城市接受與否,為所有生活在自己轄區的常住居民提供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務,都是城市發展中必須承擔的責任,也是城市運轉必須具備的能力。
不用擔心有人會賴著不走。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會自己流動到能產生最大效益的地方。人們會自己計算房租、資金、人力成本,判斷投入與產出。當他們覺得留在大城市更合適時,城市應該為他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當某些有能力、有抱負的人,想要帶著攢下的資源和財富去更能夠大展拳腳的地方時,或者干脆就是圓了城市夢、只想找個地方養老時,城市應該為他們搭一條順暢的通道,讓他們離開時可以少些后顧之憂,包括建立健全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為學生學籍轉接提供便捷服務;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等等。
好消息一個接一個。養老保險、醫保已實現全國轉移,異地高考今年終于“破冰”,最近又取消了非農戶口,居住證制度即將全面建立,并將以其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只有到那時,人才才不會被一紙戶口綁在“雞肋”之地,而能夠真正投身到最能夠施展拳腳的地方去,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也能隨之真正涌出來、動起來,每一寸土地上都有可能寫下新的經濟“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