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李雪報道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網站8月16日發表文章稱,未來20年世界將經歷規模和速度均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擴張。然而,并非所有國家都會參與這一進程;正在崛起的亞洲,特別是中國和印度兩國將在新的城市化時代中扮演重要角色。
未來20年,亞洲一半地區將實現城市化,近10億人從農村向城市遷移,數以萬億計的資金將用于修建道路、電力和供水系統以及發展社會服務。中國和印度將在全球新一輪城市化進程中占據40%的份額,但兩國應對這一變化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中國已經有系統的計劃,開始規劃土地和建造交通網絡,而印度并沒有做好足夠準備。
人口
短短20年里,中國人口超過4000萬的城市地區數量將達到44個,印度將擁有11座這樣的城市。誰將居住在這些城市里呢,中國居民主要是來自農村地區的移民,印度則主要是新增人口。20年后印度55歲以上人口比例為16%,中國是28%。
建筑
如果保持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未來20年需要新增400億平方米的商住綜合建筑,相當于每兩年增加一座紐約城。印度則每年需要新增7000至9000萬平米的建筑面積,相當于每年兩座孟買或一座芝加哥。
交通
中國已經計劃在170座主要城市修建新的地鐵、公路和高速鐵路,北京在2004至2006年期間僅城市交通支出就增長了近50%。相比之下,印度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急需提高。以該國目前地鐵和道路建設速度來看,印度即將遭遇大范圍的交通擁堵。要適應目前城市化發展速度,印度需要每年修建350至400公里的地鐵線路,而這是過去10年中修建能力的20倍。
投入
城市化進程需要巨額資金投入,未來20年中國需要投入35至40萬億美元,印度的花費為2.2萬億美元。兩國需要在教育和醫療衛生等方面投入巨資。由于65歲以上人口數量翻番和大量城市移民出現,中國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支出占GDP比例將由19上升至21%。盡管中國經濟實現快速增長,要承擔這一開支也并非易事。中國許多大城市能夠在資金方面實現自足,但其他小一些的新興城市仍然存在赤字。印度的城市開支相比于國際標準仍非常低。
居民
中國和印度的大城市將迎來越來越多的中產階層,創造出比如今的日本和西班牙更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城市中產階層家庭數量將增長3倍,印度將增長近4倍。 印度年收入超過100萬盧比(約2.2萬美元)的城市家庭數量將達到1100萬,超過澳大利亞全國家庭總數。城市化進程加快將拉大農村和城市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中國和印度城市人均GDP將分別是農村人均GDP的3.5倍和5倍。
就業
城市就業將比農村地區更加普遍且收入更高,中國年增長26%的大學畢業生大部分會在城市工作,印度城市新增就業職位的四分之三在服務部門。
出行
即使中國和印度盡可能多地修建鐵路、公路和地鐵,仍將無法滿足城市化發展和汽車數量激增的需要。過去20年,中國汽車數量增長速度是道路承載能力的3倍,北京市內車速已下降到不足倫敦的一半。印度的前景更糟,如果該國城市基礎設施投資按照預期20年3000億美元的速度進行,全國交通將陷入停滯狀態。
市政
中國城市化最大挑戰可能要算水供應了,目前70%的用水需求來自農業,但城市消費者和商業企業需求正在增加。相比于總水量,水資源分布不均問題更明顯,未來數年需要花費超過1200億美元用于水資源的運輸、存儲和管理。在印度,大多數城市基礎設施部門未來幾年里都將出現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