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10-24 19:01:20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屈正州
安徽蕭縣有多幢“爛尾辦公大樓”,主體建筑名為“安糧皖北大廈”。蕭縣知情人士介紹,這片建筑為蕭縣原縣委書記毋保良任上規劃的“政務新區”。不料毋保良因貪腐問題落馬,導致工程受影響停工,此后又遇上“中央禁令”,“進退不得”擱淺至今。工地上雜草叢生,甚至有人在此放羊。(10月22日新華網)
像蕭縣這樣,一些地方在面臨棘手問題時的慣用招數,就是將矛盾突出的問題先擱置起來,以觀風向。這么做,當然減輕了處理問題的壓力,也推諉了自身的責任,但是,如此處理問題所付出的巨大成本應當引起關注。僅占地面積5.77萬平方米的縣政府廣場,其總投資就達2290萬元,如今,廣場廢棄成為“牧場”,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行為。
在建辦公樓爛尾了,為民謀利的意識不能爛尾。能否在既不違背有關規定,又能讓這些閑置建筑發揮最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之間,找到一種破解問題的思路,考量著當地政府的智慧。只要對所謂的“爛尾樓”重新精準定位,將其改造成為圖書館、健身場館等公共場所,或是通過招商引資將其轉變為惠民項目,就一定能夠盤活這筆價值不可估量的寶貴資產,讓它惠及廣大民眾。
讓前期投入巨大的“爛尾樓”就這樣一如既往地爛下去,抱定一副“黃鶴樓上看翻船”的架勢,或是坐觀風向,或是等待上級表態等,都是無所作為的消極態度。面對占用土地資源、公共資金損耗的驚人浪費,應該有主動盤活資源,造福于民的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