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第三屆可持續的固體廢物管理研討會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召開。來自政府機構、高校、科研單位、環保企業及媒體的百余人參加了本次研討會。本次研討會將目光投向了農村生活垃圾領域,參會的專家、學者們就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與管理模式的現狀及發展前景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有資料顯示,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我國農民的消費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工業產品在農民的生活中日益增多,因此近年來農村生活垃圾成分和含量也在趨向城市化,與此同時,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也在逐年增加。據調查,農村平均每天每人生活垃圾產生量約為0.8千克,全國農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億噸,且因農村村民居住分散,絕大部分農村地區沒有專門的垃圾收集、運輸、填埋及處理系統,因此存在隨意傾倒,難以收集處理等諸多問題,同時由于農村地區缺乏垃圾治理的專業技術及資金投入,致使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一直是我國固體廢物環境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在這一背景下,住建部于2014年11月做出部署,將在全國啟動農村生活垃圾5年專項治理,用垃圾治理行動,為“蓬頭垢面”的鄉村“洗洗臉”。
本次專題研討會即是探討什么才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技術與管理模式,為我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建言獻策。研討會上,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副理事長陶華出席會議并致辭。會議分設了主旨報告、專家報告、新銳報告、交流討論四個環節,分別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建國等人主持。
在主旨報告環節,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何品晶教授、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張益院長分別從頂層設計角度闡述了農村生活垃圾所面臨的現實困境及可能采取的對策,并對融資、管理模式等環節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議;在專家報告環節,北京環境衛生設計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競、貴陽公眾環境教育中心主任黃成德、浙江泰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鮑海明則分別從管理模式、實際案例和技術應用三個角度,分享了自己在從事農村垃圾處理具體工作過程中的感悟與心得;在新銳報告環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岳東北、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環衛中心副總工劉暢、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環衛中心規劃發展部主任徐長勇、上海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高工邰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岳波、劉玉強則從農村垃圾處理的生物腐殖化技術應用、農村垃圾的管理特征和分類收運體系的建立等角度做了精彩的專題報告;在交流討論環節,一名從事垃圾處理多年的業內人士表示,聽了大家的報告感覺到農村垃圾處理在技術上已經越來越成熟,但最大的困境也許將是最后到底該由誰來執行的問題。
最后,中國環境科學院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所長王琪做了會議總結,他說道,聽了大家的報告,感受到有這么多人在關心我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讓人看到了農村垃圾處理的希望所在,相信不久的將來,因垃圾而變為 “窮山惡水”的鄉村定會變成一片“青山綠水”。
據悉,可持續的固體廢物管理研討會由清華大學固體廢物處理與環境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發起,聯合中國環科院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研究所、城市建設研究院環境衛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住建部村鎮司生活垃圾處理技術研究與培訓中心聯合主辦。研討會定位為“學術性、公益性、開放性”,每年舉辦一次,每次針對固體廢物管理領域一個熱點和難點問題開展專題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