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新一輪珠三角對口幫扶粵東西北于2013年正式展開。經過一年的探索與實踐,粵東西北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說到廣東,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總是城市化進程高、經濟發展水平突出的珠三角。但提到土地占全省70%、人口占全省50%的粵東西北12市,則發現它們與珠三角經濟水平有明顯差距。根據廣東省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珠三角GDP為53060.48億元,粵東西北地區GDP為38991.36億元,兩地區差距相當大;從地區間的人均GDP看,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差異懸殊,珠三角遠高于粵東西北地區。2013年,珠三角人均GDP為93114元,分別比粵東、粵西和粵北多66112元、59402元和67601元。
廣東省統計局綜合處分析稱,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區域間的絕對差距仍在拉大,兩地間相對差距與總量差距同時縮小的拐點還沒出現,發展不均衡問題仍十分突出。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亦指出,加快粵東西北發展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粵東西北不發展起來,廣東全省發展將不全面、不協調;因此,粵東西北應奮起直追,以免影響全省的發展大局。
當然,后進需要先進帶動。近年來,針對珠三角與粵東西北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廣東作出珠三角對口幫扶粵東西北地區的部署。2013年7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要建立珠三角地區對口幫扶粵東西北地區的工作機制。
2013年11月,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的對口幫扶關系進行重大調整,明確由珠三角6市對口幫扶粵東西北8市:廣州市對口幫扶梅州、清遠市,深圳市對口幫扶河源、汕尾市,珠海市對口幫扶陽江市,佛山市對口幫扶云浮市,東莞市對口幫扶韶關市,中山市對口幫扶潮州市。同時,幫扶市所轄縣(區)與被幫扶市所轄縣(區)相應建立對口幫扶關系,優先安排幫扶省扶貧開發重點縣和有省級產業園的縣(區)。
對口幫扶之廣東經驗
其實,廣東開展對口幫扶不只是近年來的事,在過去已有相關政策。2002年10月,《關于珠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市與山區市縣對口幫扶實施意見》出臺。內文提到,珠三角地區要堅持講大局、講政治的原則,把幫扶山區加快經濟發展為己任;山區市縣要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原則,依靠自身的努力,發揮內因的作用,加快發展進程。
而當年對口幫扶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幫扶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奔康。幫扶的市要協調確保財政每年無償支持每個對口山區縣500萬元,并按5%逐年遞增。另外,幫扶的市還要組織教育、衛生、科技等部門開展結對幫扶,并開展勞務輸出合作、社會幫扶、經貿合作等。可見,在當時的戰略中,珠三角與被幫扶地區的關系相對獨立,珠三角主要負責資源、人才等輸出,而幫扶地區需要接受資源后“自力更生”。
2006年6月,廣東對口幫扶工作總結表彰會議提出,珠三角與廣東山區對口幫扶形成聯合發展格局。實踐表明,除政府財政資金扶持外,經貿合作是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市對口幫扶6個山區市實現雙贏的最有效形式。廣東對口幫扶在多年實踐后總結經驗,更著眼于被幫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內在要求,并逐漸打破行政區劃限制,調整優化區域空間結構。之后,廣東省先后實施了扶貧開發“雙到”、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等一系列專項部署。
2012年底,胡春華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曾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務副書記的他在對口幫扶方面頗有經驗。以內蒙古為例,1996年以來,北京市開始對口幫扶內蒙古。近年京蒙兩地簽署協議,開展全方位區域合作,并啟動新一輪京蒙對口幫扶。當時胡春華多次提到,對口幫扶對落后區域的重要意義。
出任廣東省委書記不久的胡春華曾在回答媒體提問時感嘆,廣東的發展任務仍然很重,特別是粵東西北的發展。他說:“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珠三角地區發展起來了,但同時轉型升級的任務還很艱巨,粵東西北地區12個市人均生產總值達不到全國的平均水平。”
因此,2013年7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決定》給粵東西北12市立下了“軍令狀”:在2020年前,各市人均生產總值都要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隨后,廣東省召開全省調整加強對口幫扶暨推進產業園區建設工作會議,部署調整加強全省對口幫扶工作,明確由珠三角6市對口幫扶粵東西北8市。會議強調,各地各部門特別是幫扶雙方要高度重視,增強責任感,拿出援藏、援疆的勁頭,切實做好對口幫扶工作。達不到幫扶目標,對口幫扶市就不能脫鉤。
新一輪對口幫扶:人到、責任到!
“我建議,大家拿起這杯茶,喝完就出發!”2013年12月18日,廣東佛山、云浮兩地市委市政府在佛山市機關小禮堂召開對口幫扶云浮聯席會議。會議結束時,時任佛山市委書記的李貽偉端起手中茶杯,以茶代酒為大家餞行。
按照廣東省委、省政府要求,佛山市擔負起全面系統幫扶云浮市的任務。時任佛山市長,現任佛山市委書記的劉悅倫認為這次和過去幫扶不同的是:以前主要以當地政府為主,佛山給點錢給點人,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而這一次,是兩地共同建設開發,雙方綁在了一起。
2014年7月初,佛山市副市長許國任佛山市委常委,并掛任云浮市委常委、副市長,成為珠三角對口幫扶粵東西北8名總指揮中的一員。除廣深兩個副省級城市外,對口幫扶總指揮同時在兩市任市委常委,同時掛任被幫扶市的副市長,與以往相比明顯“升級”。總指揮們多數有過對口援助或協調崗位工作經歷,平均年齡48歲,最年輕者42歲。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分析,總指揮兼任兩市的市委常委能更有發言權、決策權。而且,對口幫扶派遣人員的掛任有助于將先進地區的經驗、知識帶到粵東西北地區,使當地政府更加解放思想,擁有先進的理念。此外,這不是短時間的,而是可持續性的。這一批幫扶的人走后,另外一批幫扶的人接任傳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表示,這次根據新形勢下促進粵東西北加快發展的需要,進一步調整強化對口幫扶,著眼于集中力量強化責任,進一步明確結對幫扶機制和目標任務,加快粵東西北發展工作思路的深化。他強調,既要全面對口幫扶,也要重點幫扶發展,關鍵要使被幫扶方增強發展能力,真正發展起來。另外,還要落實雙方責任。對口幫扶雙方的黨政“一把手”要擔負主要責任,切實加強對對口幫扶工作的組織領導。
因此,珠三角各市主要領導“十分上心”總指揮們的工作。在2014年3月舉辦的“新廣州·新商機”推介會上,廣州市長陳建華就站在梅州宣傳展板前賣力“吆喝”,“世界已探明重稀土儲量70%在中國,中國的稀土尤其是重稀土70%在粵東。這個項目是省國資委與梅州合作的,希望以后對稀土深加工后,一塊錢稀土的最終產品能達到1000元。”開幕式結束后,一位外賓大步流星地走上主席臺,問怎樣聯系梅州項目的負責人,陳建華趕緊湊上前說:“趕快聯系廣州對口幫扶梅州總指揮晏擁軍!”
兩大創新“點亮”成績單
2013年11月,廣東新一輪珠三角對口幫扶粵東西北部署正式實行。2014年末,正好部署實施一周年。這一年,珠三角幫扶粵東西北拿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據統計,珠三角和粵東西北雙方在一年內建立起黨政聯席會議機制,377名幫扶干部從珠三角到對口指揮部,43億元幫扶資金注入粵東西北,共999個計劃投資總額達4700億元的產業項目引進落地。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8個被幫扶市地區生產總值達5059億元,同比增長9.7%,高出全省2.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1853億元,同比增長23.1%,高出全省14.7個百分點。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19億元,同比增長17.3%。
數據固然漂亮,但同時也要看實事。其中,產業園區的管理創新與縣對縣、鎮對鎮對接幫扶都是重要亮點。
在關于粵東西北發展的《決定》中,“促進園區擴能增效”是一大關鍵詞。把產業園區建設作為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推進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加快發展園區主導產業,積極承接引入珠三角產業轉移項目、國內外招商引資項目和當地特色資源項目。根據對口幫扶的規定,每組對口幫扶市合作共建1個產業園區。8個園區均注冊成立了投資開發公司并投入運作。由幫扶市市屬國企選派經驗豐富的團隊,會同被幫扶市派出人員進行管理運營。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招商引資,還能充分發揮珠三角先進市場理念的優勢。
截至2014年9月底,8個合作共建示范產業園區主要經濟指標實現較快增長: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96億元,完成省下達任務的70%,占全省40個省級產業園的26.4%;工業增加值347億元,同比增長35.5%,占全省省級產業園的36.1%。
另一個亮點則是縣對縣鎮對鎮“一對一”幫扶。除了市級層面的對口幫扶外,珠三角6個幫扶市還安排了下屬經濟實力靠前的48個縣(區、鎮)與粵東西北8個被幫扶市下屬58個縣(區、鎮)結成58對幫扶關系。這讓各地能因地制宜和有針對性地安排特色相近、產業互補的縣開展結對幫扶。如中山潮州22個專業鎮的產業互補強,它們通過雙向互選結成幫扶關系;如珠海橫琴新區與陽江海陵島、高欄港經濟區、高新區濱海旅游、高新區臨港的經濟特色相近,它們通過結對幫扶推動相關產業融合發展。
粵東西北幫扶可資源共享
過去珠三角也有幫扶粵東西北的經驗,但這次新一輪的對口幫扶與過去還是有明顯不同。經過一年的探索,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除了金錢上的扶持,珠三角在制度上的幫扶也相當重要。
“與過去相比,幫扶和被幫扶城市更加緊密地合作。現在除了金錢的支助外,更加著重于制度上的建設,例如先進的城市幫助粵東西北城市做規劃、領導干部到當地掛職、幫扶人員牽頭招商引資等。而且,現在的幫扶更注重項目管理。項目引進到粵東西北后,珠三角還會有后續的幫助,營造良好的項目環境,讓其可持續發展。”林江說。
當被問起如何評價一年的成績時,林江表示,雖然一年的時間看成績還不明顯,但粵東西北確實發生了大的變化。“例如說,韶關、云浮的領導干部現在都更注重學習和尋求專家幫助。最近,云浮邀請一些經濟學家到當地進行調研,并和市領導進行對話,這些方式過去都是比較少的。這與新一輪對口幫扶有關,珠三角在觀念更新、在人才引進、在軟環境建造方面都幫助到粵東西北地區。”
另外,林江注意到幫扶中融資方式的改變。“省委、省政府都很注重融資,而不只是靠省財政、市財政去托住。所以,現在鼓勵珠三角富裕城市的一些社會資金進入粵東西北建設高速公路、橋梁等。甚至還有一些環保事業,例如垃圾處理等項目。上述變化都是可喜的。”
但對于地域大、經濟弱的粵東西北來講,對口幫扶很難短時間內就完成。林江認為,需要進一步制度化,將現今好的經驗歸納并持續應用在幫扶的過程中。而且,他建議將幫扶的成果擴大,就近粵東西北城市的幫扶可以資源共享,兩市更多溝通,特別在觀念更新、軟環境構建方面。“如果在某市舉辦大型的研討會、論壇,其實附近的城市都可以參與,這樣專家、智囊等資源都能得到更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