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報道,伴隨著羊年春節的到來,霧霾又開始大范圍籠罩很多城市和鄉村,燃放煙花爆竹習俗因為霧霾頻發再次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為應對這種局面,我國一些城市實施禁燃和禁燒等措施,試圖阻擊霧霾。在首都北京,除夕夜PM2.5濃度一夜飆10余倍。
歷史地看,燃放煙花爆竹這個舊年俗,起初源于古人敬畏天地鬼神和驅邪避惡。由于在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中,“年”是一個頭長尖角、兇猛異常的怪獸。相傳,“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它的傷害。后來,我們發明了煙花爆竹,就燃放它們,以期達到驅“年”邪、避“年”惡的美好目的。
時至今日,科學文化的發展早已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年”這樣一個怪獸。既然如此,那么按理說,過年燃放煙花爆竹這個舊習俗就喪失了存在的認知基礎。但是,仍然有許多成年人喜歡過年時燃放煙花爆竹。究其原因,一是他們認識不到良好空氣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身體力行地保護,自覺減少或者不燃放煙花爆竹;二是他們中的一些人覺得自己有錢、有錢、有勢,顯擺自己能買得起大量和昂貴的煙花爆竹,燃放顯得自己牛氣甚至霸氣十足。
隨著我國空氣污染的越來越嚴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切實行動起來,保護空氣不受燃放煙花爆竹的污染,或者盡可能減少燃放煙花爆竹對空氣的污染。這有賴于那些受過教育的人,尤其是城市里的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自覺抵制傳統的煙花爆竹。如果大家都能如此自覺,并且逐漸影響了身邊和周邊的許多人,那么不用過幾年,我國過年燃放煙花爆竹這個舊年俗就會逐漸減少。特別是大人,應該給孩子做出表率,并教育孩子,讓他們認識到燃放煙花爆竹的種種危害——除了污染空氣,還會危害自己和他人健康甚至生命財產安全,比如炸傷、引發火災、震爆玻璃、危害病人等。
年俗不是一成不變的。雖然年俗有其自身的穩定性,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年俗逐漸被揚棄——好的年俗會被進一步發揚光大,不好的年俗則會被改造、改變甚至完全放棄。今天我們過年的方式和文化,不消說與幾十年前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與十幾年前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隨著物質、文化、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我們現在已經不再按照過去的方式過年。例如,由于微信發紅包,眾多微信用戶不停地搖手機,忙到連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也不再看了;由于QQ、短信、彩信、飛信、微博、微信、易信的發展,眾多網友選擇在它們上拜年,甚至連打電話拜年都省了。這說明,我們的年俗是真的可以變的,而且的確在變化。
總而言之,我們過年燃放煙花爆竹這個舊年俗是沒有繼續存在的理由了。對于我們來說,每個人都應該積極、主動地行動起來,不燃放煙花爆竹,并勸別人不燃放煙花爆竹或少燃放。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不燃放煙花爆竹是一種文明的進步,那么我國過年燃放煙花爆竹這個舊年俗就會逐漸被我們拋棄。當然,如果過年非要燃放煙花爆竹,可以選擇環保煙花爆竹。雖然環保煙花爆竹比傳統煙花爆竹價格貴,但一分錢一分貨,貴有貴的好處——不但不污染空氣,還能減少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事故,以及保護國家財產的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