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歡樂的時候,春節也是親情匯聚的時候,春節更是有聲有響的時候,春節也是讓愛回家過年,家家田團團圓圓的時候,春節更是讓愛放縱,也是一些人非常任性的時候,讓錢任性,可以隨意花錢;讓情任性,可以花錢購買親戚;讓行為任性,可以大放鞭炮,污染空氣,讓春節被淹沒在霧霾里。
可不,就在春節期間,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初步統計,全國共有106個城市在18日(除夕)20時之后至19日上午10時這一時間段內,空氣質量指數達到過六級嚴重污染(AQI指數超過300),其中河北、遼寧、北京等省市多地出現連續嚴重污染,其他大部分城市都是在19日凌晨出現過1-2個小時的瞬時嚴重污染。在天氣網發布的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指數排行榜(截至19日上午10時)上,323個城市中仍有70個城市的空氣質量被列為重度污染或嚴重污染。(2月20日新華網)
而來自公安部的數據顯示,全國有超過130個城市出臺煙花爆竹禁放措施,有530余個城市出臺限制燃放的政策,一些地方政府也出臺禁令,倡議人們春節減少燃放鞭炮的同時,對違規燃放實行1萬到5萬元不等的處罰。可就在被稱為史上“最嚴禁燃令”下,春節期間大家期盼的“春節藍”并沒有出現,也不能持續,雖然“新華視點”記者在各地調查發現,許多大城市人們燃放鞭炮的行為有所減少,然而短時內的污染還是讓PM2.5指數曲線“飄紅”直至爆表,鄉村這一平日里容易忽略的“霧霾陣地”也擋不住“霾鎖春節”。
春節需要炮聲,炮聲能帶來歡樂,也帶來有節的聲音,但是燃放鞭炮同樣也給我們的環境帶來污染,也給生態文明帶來不文明,那怎么辦,禁止可是治標不是治本,不治本,春節霾今年出現,明年依然會出現,甚至也是污染環境,而且也是污染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心靈的罪魁禍首。
要治本,一方面要從花炮的生產方面去制止,去禁止,讓生產鞭炮的企業消失,沒有鞭炮可賣,才會讓禁止燃放有效果,更會為春節藍城市藍貢獻力量。另一方面,要對鞭炮生產進行創新,不能再依照傳統的煙花爆竹這種方式了,而應該依靠新技術新思維,讓那些槍藥不再是鞭炮的燃料,而通過研發污染少,或者說沒有污染的鞭炮,取代傳統鞭炮,才會讓污染沒有,既為環境治理做出了貢獻,也不影響春節的炮聲,更為傳統年增添更多的美麗。
當然,火藥的發現也是中花民族的四大發明之一,自古代的中國發明了火藥,現在世界使用的火藥都是中國發明的,那么我們的先人能發明火藥,我們的現代人就不能發明比火藥更好,沒有污染的火藥,讓花炮也創新一回,既給社會帶來生態藍,也給世界帶來創新,豈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