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視覺藝術和創意設計工作,腦子里每天都是各種圖像和顏色在打轉,而高深理論性的東西似乎跟我不太親近。
城市化和我有關系么?看了許多釋義,包括“新型城市化”的解釋,談的都是“農民進城”和“市民到郊區”這兩條相互流動的“線”以及“鄉村變城鎮”這個“面”。而這“兩線一面”并沒有包括像我這樣的城市青年的流動。
我想,無論是城市化的發展速度、發展質量,還是最終要達成的和諧社會目標,除了人們已經耳熟能詳的熱點外,至少還有兩個不應被忽視的問題:一是城市里面中、青年這個群體的流動情況,二是這個群體的自身發展情況。畢竟,這個群體是構成未來城市的主體;畢竟,對城市社會朝什么方向發展,這個群體的價值觀舉足輕重。
很榮幸,我現在屬于這個群體。所以談談我的經歷和感受,拋磚引玉吧。
“漂”是我的屬性
曾被說我命里有“驛馬”,注定不會在一個地方久居。的確,我自幼就開始了“城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剛上小學的我,隨父母離開北方的一個省會城市來到剛剛改革開放的廣東深圳。父母的追求我不懂,而自己最直接的感受是住所從寬敞的三室一廳變成了租來的一間小蝸居,媽媽手洗全家的所有衣物并在艱苦條件下打理一切家務,我們甚至需要和鄰居共用洗手間。南方特有的碩大蟑螂從窗戶中飛進飛出;成群結隊的螞蟻蠕動在墻面上,向我的零食專屬袋大肆進軍,還記得我為此寫了一篇作文叫“我家是小小動物園”。父母樂觀而努力打拼的精神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初中畢業時,由于酷愛繪畫,成績名列年級前茅的我在所有老師的可惜聲中報考了廣州美院附中,并在全國400多名考生中以“創作”科目第一名的成績拿到了減免學費80%的獎學金。自此,我第一次主動“城漂”——從深圳到廣州,獨自經歷了兩年的高中生活。第一次要自己面對一切生活問題,也體會到出門在外靠朋友,有什么事父母再關心也遠水解不了近渴,習慣后也享受離開家門的自由。
廣美附中的學習為我打下了比較扎實的藝術專業功底。但為了不想自己變成只會練手不會練腦的“石膏人”,我強烈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總是尊重并支持我意愿的母親在多方比較后為我選擇了世界藝術領域內頂尖的倫敦藝術大學,并自行辦妥了一切入學手續。2003年8月,剛滿18歲的我完成了高二的學業,背上更重的行囊,對父母留下一句“放心吧”,便帶著好奇和期待的心情獨自飛往無親無朋的英國,開始了我第二次的自主“城漂”——從廣州到倫敦。
隸屬英國倫敦藝術大學的中央圣馬丁藝術學院在全球藝術教育界首屈一指。在這里的5年學習時間是改變我眾多思維模式和做事方法的關鍵時期。我受到最強化的訓練就是創意、創新、革新!在我所修的平面設計科目里,沒有老師會教你該怎么讀書,沒有老師教你任何藝術技法,沒有老師要求你跟隨他的觀點。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自己去圖書館、去博物館、去社會深入調查,然后去思考、去反問、去挑戰舊有的事物,在尊重并吸收舊有知識精華中再創新地完成一個又一個的Project(作業項目)。就像這所學校沒有圍墻一樣,這里所有的思想都沒有邊界,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倫敦遍布大街小巷的博物館、展覽館是最令我懷念的地方。那簡直是一個個浩瀚的藝術海洋!有前沿的浪花、有時代的巨浪,這種浸泡使我上癮,以致回國后覺得心里空落落,必須抽時間每年至少安排一次“泡館”之旅。
在這個歷史厚重卻又活力爆發的城市——倫敦,來自全世界的多元文化被接納并激烈碰撞著,它點燃了我敢闖的激情,激發了我專業創作的能量。畢業的時候,我的海報作品獲得了國際反皮草海報大賽的英國及愛爾蘭賽區獎項,受邀進入英國D&AD設立的“才華新人池”,為在倫敦最大的V&A博物館展出的China Design Now做邀請函設計……
也是在這異國他鄉,我拿起了鍋碗瓢盆,從番茄炒蛋開始學會了給自己做一道道家鄉菜;我放下以前慢熱和被動的性子,主動去結交新的朋友;在那十幾年前沒有智能手機,上網也不太方便的日子里,我把自己扔進倫敦的大街小巷,去感受每一處新鮮的氣息。到倫敦的第一個學期期間,我把每天的甜酸苦辣用文字和手繪記錄了下來,假期回國時出版了18歲送給自己的紀念品——《Kiki視覺日記之初到倫敦》這本書。后來,在酒店宴會廳的打工讓我在貼補生活費用的同時,收獲了更多的經歷:原來西餐繁瑣的擺設和就餐程序、禮儀是如此;原來印度人的高檔婚禮可以十幾道菜全部是不同口味的咖喱;原來猶太人的成年禮可以如此隆重,男孩女孩要分開坐,而他們的習俗講究也是那么的繁復。
再后來,我在倫敦結婚,因孕期爆發H1N1豬流感,我又“漂”回了深圳。
產后,當我再次投入工作時,意外地竟然覺得那么不適應。雖然深圳有著藍天綠樹,享譽設計之都,也有那么多成功的藝術設計人士在此奮斗,但我“漂”慣的心又開始躁動。于是,放棄了穩定的工作和居住環境,我再一次揮別父母,漂到了北京,在國內一家大型廣告公司任職美學顧問。兩年后,成立了自己的個人工作室。
現在,是我在北京漂泊的第4個年頭。在這段日子里,我拿過全國廣告設計的金獎,給雀巢等一些企業做過產品推廣創意策劃、展覽創意、主題公園產品創意策劃、室內裝修創意等等。目前,我正將工作重心逐漸轉向自己獨立的作品創作……
北京,是我目前認為最適合我發展的一個城市平臺,所以我留了下來。
我的同齡朋友們,有的又漂出國了,有的漂到香港了,有的在國內各大城市之間漂著……來來去去,大家都在為了更好的生存發展奔波遷徙。我的母親祖籍是北京,所以雖然我在南方城市長大,家庭氛圍和飲食習慣卻抹不掉北方味兒。也許因為如此,我的血液里流淌著一份對京城天然的親切和眷戀。另外,早起吃碗豆腐腦兒,宵夜跟朋友吃個串兒實在是種難以放棄的感覺呢。
但是,和眾多“北漂”一樣,縱然我們不顧這不宜居的空氣環境依然深愛這座城市、不論我們對這個城市有多少貢獻,仍然被一只無形的手往外推著:購房 “限購”、買車沒有“搖號”權、孩子上學難等諸多“首都城市待遇”嘩嘩地落在我們身上。什么時候能把孩子從深圳接到北京來上學、母女團聚,擁有一份歸屬感成為我一個略感可笑的夢想。
“漂”也許是我的終身屬性。算一算,從知識結構上、能力上、年齡和精力上,我還具有“漂”的資本。因此,隨時調整向適合的地方“漂”,于我也是一念之間的事。
所以,城市化進程中,不僅僅有農民進城,還有一票“城漂”。與其說“人往高處流”,倒不如說 “人往適處流”更貼切。城載人,人潤城,什么時候漂來的人都能在新的城市踏實工作生活,城人合一,應該是最美的事兒了吧。
“拼”是我的骨性
目前社會上,靠“拼爹”或者“拼對象”而自由散漫、不追事業只追逐物質的人很多。但我堅信別人給的,別人也可以拿走。
我是80后。從小在經歷過三年困難時期和文革后形成的家庭思想觀念教育下長大。幼年時也親眼見過、經歷過父母拼搏時吃的苦、受的罪。因此,拼搏、責任在我的骨子里根深蒂固地存在著。
出國留學的有不少“富二代”。但是,我很慶幸我的朋友圈中人都秉持自己努力奮斗去開創屬于自己的價值和世界。 “靠自己”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觀。因此,在學校時拼學業,畢業后拼創業,成為我們的青春軌跡。漂來漂去,我們也有孤獨的時候;拼來拼去我們也有壓力重重的時候,但是下一秒,我們會給自己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也給彼此一聲加油,站起來繼續前行。如今,很多朋友已經成功搭起了自己的舞臺:有的在國際著名拍賣行被作為稀缺人才引進;有的已成為國內知名的獨立服裝設計師;有的在珠寶交易領域獨樹一幟;有的在國內美容護膚領域殺出了一條血路……
我們是在漂,漂在不同的城市,漂向更適合的城市。我們愿意做城市化浪潮中向前撲的浪花。
“德”是我的品性
經歷痛苦,可能是人生的必修課。我感恩有親人和友人的陪伴,讓自己在接連遭受兩次堪稱人生中最大的痛苦之后,沒有讓自己迷失做人的方向。
三年前,短短幾個月內,我三年的婚姻和母親近四十年的婚姻相繼遭遇破裂。這個家從此沒有男人了。在經歷過天塌地陷般的黑暗之后,我和母親都站了起來。原來,無論任何事,自己都沒必要再不放過自己。
自強的女人不會讓“恨”在心里駐足。相反,我和母親更體會到我們需要學習更大的愛,需要用更多的愛感染社會;對小女兒的教育、開發重點不是智商而是情商。
從此,在我的日程表里,增添了一項內容:做義工。盡管我只是個“城漂”!在養老院、在天使之家孤兒院,當我做著從來沒有做過的公益事情的時候,當我原本以為是我在付出的時候,我卻收獲了滿滿的感動,被感染了更堅定地自強不息的精神。
今年冬天,媽媽帶著我的小女兒來到北京。我們帶她出門做的第一件事是做義工。適逢我和朋友們正在策劃一場關愛環衛工人的大型公益活動,60歲的母親和4歲的小女兒與我一起冒著寒風在北京的大街上挨門挨戶走進大小餐飲店內,勸說他們能免費為環衛工人提供熱水和加熱飯菜。當一張張承諾單張貼在這些餐飲店外時,小女兒興奮地打出了“V”的勝利手勢。在隨后的大型公益活動中,小女兒的獨舞贏得了環衛工人們最熱烈的掌聲。在公益的道路上,老小同行其樂融融,這份獨特的天倫之樂讓我在這座城市有了一份別樣的家的溫馨感。
當我向媽媽提議“年三十我們去天使之家吧,那個時候他們最缺人手”,媽媽立刻回答:“好!”,沒有一絲猶豫。
良好的品德是立人之本,是家庭教育之本,這是我們母女的共識。
我們母女三人漂在北京,是城市化大潮中微不足道的幾朵小小浪花。但至少,我們是晶瑩的、開放的、熱情的。“城漂”們匯成了這城市之間流動的血液,帶來了生機,流動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