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在網友看來“很猛”的小說,除了霧霾的話題,作者環保官員的身份也吸引頗多關注。李春元說,不會怕寫小說得罪人,《霾來了》并不是結束,第二部環保小說很快亮相,打算寫環保三部曲,也可能寫四部曲、五部曲。為了不被人對號入座,他還特意把小說里的很多地名用字母代替了。但還是有對號入座者來質問李春元。(4月10日《新京報》)
近日,一本反映霧霾問題的小說《霾來了》格外走紅,讓其作者——廊坊市環保局副局長李春元紅了,他也因此受到一些官員的不滿和質疑。更有一些官員循著《霾來了》里的部分情節,打電話質問李春元,大有對號入座的架勢。坦誠地說,有的官員既然對治霾不上心,又何必摳著小說情節“對號入座”?
現實當中,霧霾成因很多,既有機動車尾氣因素,也有農業生產焚燒秸稈因素,還有地理氣象因素,以及工業生產等因素。不管是哪一種因素,或者眾多因素的累加重疊,都是霾形成的外部客觀因素。更重要的是,相關部門對治霾上的重視程度不夠,以及方法的滯后與不足,對霾的形成和惡化恰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顯然,小說中描述的情節,正是治霾中的“官場現形記”,切實戳中了這些官員的痛處,“對號入座”也恰恰印證了小說部分情節并非純粹是“純屬虛構”。小說來源于現實,反映了現實,猶如一把刀、一束燈光,照出了自己的丑陋,戳中了自己的痛點,讓一些人產生了些許不快和痛楚。
之前為什么霧霾天越來越嚴重,除了沒有全面認識之外,有的官員是不看重環保治霾,把本來的環保經費挪作建設辦公樓,有的環保官員收受企業賄賂進而對企業污染“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還有的是不愿意開展環保工作,怕得罪人。不管是哪一種,環保工作被耽擱了,霧霾出現的頻率和范圍也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廣起來。因此,也就出現了環保官員不敢在公眾面前露出真實身份的尷尬現實了。
比起那些麻木不仁的官員,至少對號入座的官員,還有起碼的敬畏感。但有這種敬畏感的原因是什么?顯然是擔心小說的渲染會引進社會乃至上級的進一步關注,有可能因此丟了烏紗帽。但這恰恰是小說對于公眾以及相關部門的提醒作用。
小說《霾來了》,只不過是眾多關注霧霾問題的一種外在表達形式。與其說是反映當前嚴重霧霾的現實寫意小說,不妨可成為空氣污染治理當中的一面鏡子,從中照出相關方面存在的差距。人們關心《霾來了》,并不在乎其作者是誰,身為何種職業,而更在乎的是“該怎樣去霾”。治霾者與其對號入座“甘愿受辱”,自找氣受,不如把更多心思放在如何治霾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