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有數據顯示,我國鹽堿化土壤面積初步統計大約有3600萬公頃,占全國可利用土地面積的4.88%,土壤鹽堿化問題和灌溉引起的次生鹽漬化,已經成為制約干旱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改良鹽堿地,是干旱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
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社科院宏觀室主任黨國英認為,通過對鹽堿地的改良讓不毛之地變成糧倉,對于國家糧食安全、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不過改良鹽堿地,也要因地制宜。
黨國英說,20世紀50年代,山東的農業情況不好,“那個時候的調查數據顯示,谷物產量才100多斤”,現在一年兩季,山東省基本都是一畝產一噸。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與土壤的改良有關系。國家有很大的投入來治理鹽堿地,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地下水位下降,有利于洗掉土壤里面的鹽堿;二是秸稈還田,也有利于減輕鹽堿的危害。據黨國英了解,山東省因為土壤的改良,農業產出率跟一些發達國家相差無幾。
黨國英說,我國正在恢復濕地,地勢低洼的地方增加水面,這些地方要是開墾肯定有鹽堿,所以現在適當恢復水面,增加濕地,也有利于整個調節氣候,改善環境,就在山東江蘇靠近沿海的地區,農業的綜合條件比較好,治理鹽堿是有必要的,但是有些適合恢復洼地、濕地湖面的地方,就沒必要了。
渤海糧倉工程實施后,環渤海地區的鹽堿地,得到了很大的改良,具備成為糧倉的潛質。在濱州示范工程區內,承包鹽堿地種小麥的,既有種糧大戶,也有普通的散戶。黨國英認為,在這過程當中,要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
“這件事一定不要搞強制”,黨國英說,因為山東有些地方,包括濱州在內,原來的土壤條件不是很好,人口比較少,所以戶均的土地面積比較大,這種情況下,土地適度集中后會形成一些產糧大戶,但是個別地方,農民不愿意轉移到城市,不愿意轉移到非農產業,他們希望繼續持有土地,所以不要強制。
黨國英認為,總的來講,規模經營確實比小農戶精耕細作要好,但是土地流轉一定要從農民的意愿出發,如果不是農民的意愿,事情就會變得麻煩。無視農民的意愿有一個非常突出的情況,就是地租比較高,“你要我的地,那你就給我補貼,一畝地的地租,能占純收入的一半”,這樣一來就造成所謂種糧大戶的高成本,農產品價格一低,這些人也很難賺錢,“所以不要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