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廣東河源市和平縣:城市化大潮下山區教育如何從困境中突圍
時間:2015-06-26 08:55:55  來源:城市化雜志 

b60039c4f12ac2c9c781ca590ef31096.jpg

  徐玉珍:廣東河源市和平縣教育局常務副局長

  和平縣作為山區縣、省級貧困縣,經濟、教育發展均比較落后。如何加快教育發展步伐?這是和平縣歷代教育者思考、探索、嘗試破解的問題。為探索破解之路,和平縣勇于實施“文化育人”,并已經走過四個春秋,在硬件校舍設施設備、師資基本穩定的條件下,大力推進“一校一強項”和“一校一特色”工程,取得了教學質量的穩中提升,輟學率大幅下降,學生多元化成長成為主流,逐漸形成“人人有興趣、個個有專長”態勢。由于成效顯著,和平縣“文化育人”于2014年12月30日被廣東省教育廳列入全省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那么,和平縣是如何提出、推進文化育人的?又破解了山區教育哪些難題?

  一、背景與困難

  隨著城市化步伐加快,大量人口流向城市,農村人口急劇減少,尤其是山區農村人口遞減幅度更大。農村人口的變化可以從每年新生入學人數變化得知。從2005年到2010年,和平縣新生入學從9300多人減少至3600人,每年減少1000多人。新生人數急劇減少的大背景和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化浪潮,另外一個原因是計劃生育政策的后果逐年顯現。因為城市化,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由此導致農村出現大量的留守兒童。目前,和平縣中小學留守兒童占在校生76%,有些鄉鎮甚至高達90%。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庭親情、家庭教育、家庭監管,導致人格扭曲、性格異常、習慣異化。哪怕在校生活,也難以融入集體生活,較多出現厭學、逃學、棄學等現象。2010年全縣近30%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厭學現象,而出現厭學現象的學生中,留守兒童占80%以上;逃學人群中,90%以上為留守兒童;棄學人群中,95%以上為留守兒童。如果不破解留守兒童問題,厭學、逃學、棄學等現象就會逐年加劇,最終會動搖素質教育的根基。

  2010年,和平縣提前一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同時,教育部門發現幾個嚴重問題:一是高中新生數量不足,其中既有計劃生育因素、人口外流因素,也有因厭學輟學因素;新生素質普遍比較低下,其中既有原有管理模式效率不高因素,也有因學校不能滿足學生文化生活需求,尤其是教學點人數稀少(全縣教學點少于30人規模的29個)、缺乏人氣,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因素。如果不破解高中生源新生數量不足、新生素質普遍比較低下的問題,為全縣人民多培養人才將成為一句空話。

  2010年開始,和平縣計劃推進教育創強。根據規劃,全縣將大規模進行布局調整(撤校并點),導致村級小學數量急劇減少,各鎮中學、中心小學人數急劇增加。到2014年,和平縣中小學數量將從289所銳減至41所,98%以上村級小學實施“撤高留低”后成為只有兩三個班的教學點。經預測,屆時中學、中心小學規模將成倍擴大,而教學點人數將大幅縮小,由此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中學、中心小學在規模擴大后如果還是那套管理模式,怎么能夠留住學生、教好學生?教學點在人氣不足情況下怎么能確保穩住學生、夯實學生素質基礎?不解決這些問題,和平縣教育創強將只是片面的創強。

  和平縣屬于山區縣、省級貧困縣,勞動力大量外出,優秀師資持續外流。由于經濟基礎薄弱,校園硬件、校舍設施設備等要在短時間內改變或與發達地區縮小差距幾乎不可能;同時由于優秀師資持續外流,使得義務教育師資,尤其是教學點師資90%以上為“代轉公”,“民轉公”以及“三軍轉公”(伙頭軍、打工大軍、失業大軍),師資素質低下是基本現實??墒?,教育不發展,經濟更難發展;經濟發展不佳,又會反過來影響教育發展,形成惡性循環。因此,不破解山區教育發展死結,本地經濟就難以進入良性發展軌道。作為教育者,不能“等、靠、要”,更不能“坐以待斃”。

  二、決策過程

  如何破解上述難題?這是擺在和平縣教育局領導面前的一道現實而急需破解的難題。對此,和平縣教育局領導內部出現了幾種不同聲音,如這些問題不是今天才出現,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才能扭轉過來,我們這批人無法完成此重任(不去搞什么教育改革);這些問題既有師資、管理,也有硬件建設方面原因,因此,在目前情況根本無法全部解決(即使嘗試教育改革也是徒勞無功)等。

  震耳欲聾的口號不如實實在在的行動。黃偉平局長沒有參與辯論,沒有明確表態,而是深入一線進行調研。當他看到公白中學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親子教育活動等讓學生天天快樂、健康向上,全校輟學率為零,而且該校多年教學質量在全縣名列前三時,他異常興奮,深入思考,萌生出“文化活動→文化育人”的念頭。假如全縣中小學都像公白中學一樣,問題不是很好解決了嗎?(既可以破解校園文化生活貧乏問題,又可以解決厭學、逃學、輟學問題;既可以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又可以解決生源不足問題;既可以解決德育落實難問題,又可以解決素質教育落實難問題;既可以解決習慣養成教育難問題,又可以解決校園文化建設形式單一氛圍不濃問題;既可以解決教學質量提高難問題,又可以解決教育創強內涵建設難題。即一種措施破解多種困難和問題。)

  當他將這個想法于2010年9月16日拿到班子會討論決策時,出現了激烈的爭論:有人認為“文化育人”只是一種剛提出的教育理念,而且連內涵外延都還沒有搞清楚,就在全縣實施為時尚早;有人認為“文化育人”只是一種文字游戲,是素質教育口號的翻版,沒有多大價值;有人認為“文化育人”是沒有用普遍事例證明行之有效的一種理念或模式,不具有全縣推廣意義;有人認為“文化育人”作為新教育理念可以一試,沒有去試怎么知道就不行呢?

  歸結起來,大家比較一致的意見主要為兩種:一種是,多數人以不能影響教學質量為由,暫不推進文化育人,這樣可以保障教學平穩,還可以靜觀其變,進退自如,沒有多少責任;另外一種,少數人認為要實施文化育人,勇敢一試,全面推進文化育人,但是風險很大,有可能導致教學質量下滑。

2b69fa1bac15026b3f77143ebe281fed.jpg

  如何決策?這是黃偉平局長必須面對的辣手問題。是少數服從多數、順水推舟,堅持傳統育人方式?還是堅決推進文化育人,主動改變山區教育落后面貌?堅持傳統育人方式沒有半點風險,但是上述問題依舊而且有逐年加劇趨勢,如留守兒童問題會更加嚴重,厭學、逃學、棄學現象會十分嚴重,很多留守兒童失去教育機會,很多家庭將因子女教育的缺失而喪失“脫貧奔康”能力;義務教育生源質量基礎難以夯實,培養更多人才的任務難以完成,甚至連讓學生“成人”的任務都難以完成(一旦這些未“成人”的學生流入社會,將造成諸多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穩定);落實素質教育由于缺乏有效載體,教育創強難以達到硬件與內涵質量同步創強,難以成為名副其實的教育強縣,即硬件改善完善了,教育教學質量也還是“濤聲依舊”。堅持傳統育人方式,哪怕教育發展真的不如人意,也是多數人的決策,自己不需要承擔太多責任;堅決推進文化育人,由于沒有經驗借鑒和理論指引,而且多數人不支持,有可能難以推進實施,即使推進,如果在制度、管理、評估、激勵等方面無法及時跟進、配套落實,受重視程度、理念理解、管理效率等因素影響,學校之間實施效果差別較大,有些學校的實施效果可能難以達到預期,甚至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顧此失彼、輕重不分、片面實施,進而導致教學質量或某些指標下滑,將會受到社會群眾尤其是縣人大代表的質詢,自己要承擔全部風險,弄不好還會因此丟掉“官帽”。雖然只有十幾分鐘的決策過程,黃偉平局長卻覺得比十幾年都要漫長和艱難。

  沉默片刻,黃偉平局長用堅毅的眼光掃視了全體班子成員一遍,果斷地說“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推進文化育人,舍我其誰?在校舍場室、設施設備、教師素質、管理成效難以短時間改變、改善的情況下,在與發達地區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下,實施文化育人是比較可行的、有效的方法理念,也是全縣教育者幾經摸索的智慧結晶。破解三大教育難題,時不我待,不能等,而要爭分奪秒!如果實施文化育人的效果不佳,責任由我承擔!”
大家不約而同地松了一口氣,隨即情不自禁地給予了熱烈的掌聲。掌聲里,大家知道局長做出這個決策十分不容易,是一個異常艱難的過程;掌聲里,大家知道局長已經下定決心要在全縣推進文化育人;掌聲里,大家清楚局長比任何人承擔的責任都要大,現在需要的是大家的共同支持和行動!
在風險與責任的平衡中,黃偉平選擇了責任;在逃避與擔當的斗爭中,黃偉平選擇了擔當!

  三、主要措施

  一旦決定,就要堅決推進落實。為此,他更是以身作則,親自撰寫《論文化育人——結合我縣校園文化建設進行》、《談和平縣如何探尋文化育人之路——以我縣近幾年教育發展為例》、《談學校文化建設》、《論文化育人的多維性》、《論細節與校園文化建設》、《深入推進文化育人 邁向學校文化自覺》等十幾篇文章,在《和平教育》刊發;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推進文化育人工作,以此統一全縣教師思想,形成推進文化育人的合力。不久,和平縣舉辦了第一屆中小學校長論壇,研討文化育人理念,加快推進文化育人步伐。

  很快,和平縣教育局相繼出臺了《和平縣中小學實施文化育人中長期規劃(2011-2020)》、《和平縣中小學強項和特色建設規劃》、《和平縣文化育人特色學校評估標準》等5份規范性文件,穩步、系統推進文化育人。

  和平縣教育局非常明確地提出實施文化育人思路,即要以成人成才為基本目標,要以“一校一強項”和“一校一特色”為抓手,要以課堂文化活動和社團文化活動開展為載體,穩步推進,狠抓落實,促使形成“一生一強項”或“一生一特長”,貫徹“人人有興趣,個個有專長”育人觀。在推進文化育人過程中,社團文化育人既是全縣的短板,也是全縣的重點工作方向。為此,全縣要求每所學校社團數量至少達到12個,社團文化活動開展實現“三化”(常規化、系統化、科學化)、“三固定”(固定每周活動時間、固定人員負責輔導、固定場所開展活動)、“兩覆蓋”(覆蓋所有教師、覆蓋所有學生)。

  實施文化育人,加強教師文化建設是關鍵。為此,和平縣要求教師務必做到“九個一”,即教師每人每年訂閱至少一份教育類報刊雜志、購買至少一本教育專著、撰寫至少一份教學心得、研寫至少一篇教學論文、主講至少一場講座、參加至少一次學術交流、開講至少一節示范課、參與至少一個課題研究、參加至少一次培訓。隨后,黃偉平局長多方奔走呼吁,籌集300多萬元資金建立縣級教研中心和師訓中心,爭取預算每年150萬元,用于培養師資力量,評選了星級教師500多位;積極引進資源建立和諧人生導師學院和平分院,邀請廣東教育學院、廣東教育學會、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河源職業技術學院、河源市教育局等為本縣推進文化育人出謀劃策,其中劉勁予教授、李津逵教授、鄧康延教授、李迪華教授等更是親臨本縣一線學校指導推動文化育人工作。

  實施文化育人,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是核心。沒有文化活動,文化育人就是一句空話。為此,和平縣教育局要求每位學生至少參加一個社團,每所學校每個學期至少讓每位學生參加社團活動6場次以上,切實將傳統德育落實到社團文化活動這個有效的載體上。目前,全縣中小學校園社團達1100多個,每學期舉辦大型社團活動1500場次,學生人均參加社團文化活動達7場次以上,成為全市教育的亮點。由于學生參加社團文化活動多,不同社團培育不同興趣潛能,鍛煉不同意志和耐性,因此,社團既培育了興趣、展示了能力、張揚了個性、激發了潛能,又讓學生體會生活、理解集體、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從而更加尊重老師、尊重同學、尊敬父母,熱愛學習、熱愛生活、愛護學校,社團活動促使學生健康、快樂、多元成長。

  四、主要成效

  教師文化建設取得較大進展。目前,全縣共訂閱教育類期刊5653份,比2010年增加4600份;全縣教師每年發表教研論文400篇以上,比2010年增長250多篇;全縣教師共完成校本教研專著或教材19部,比2010年增加15部;完成教研課題立項66項,完成結題28項目。

  校園社團文化建設取得新突破。目前,全縣中小學共有社團或興趣小組1100多個,成為全市校園社團最多的縣區;每所學校都成立了文學社,成為全市唯一一個校園文學社全覆蓋縣區。多數學生都參加了一個社團以上,每年至少參加社團活動7場次以上。多元文化活動開展成為全縣中小學的常態,多元成長成為基礎教育的一道靚麗風景,參與社團活動成為學校德育的最有效載體。在豐富多彩的社團文化活動浸潤之下,師生樂意留在學校,學校也因此成為師生共同的家園,心靈的港灣。

  教研文化建設取得新進步。多姿多彩的校園社團活動為學生搭建了寬闊的展示、交流平臺,激發了學生的內在潛力和創新動力,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促進了師生關系的和諧,讓學生感到學校生活的巨大樂趣和無形吸引力,不斷增強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由此,和平縣中小學輟學率全市最低,低分率全市最低;教學質量由全市倒數第一成為順數第一,考取清華、央美、國美的學子在時隔26年后再次出現并保持穩步增長。

  特色文化育人工程成效初顯。經過四年多的努力,和平縣“一校一強項”和“一校一特色”工程建設取得了預期進展,如和平中學、福和高級中學分別打造教研文化強項、社團文化育人特色,陽明中學藝術教育特色、實驗初級中學“和”文化育人特色、陽明鎮第一小學與陽明鎮第二小學實施“陽明文化育人”、古寨鎮中心小學實施“136課堂改革”及課外藝術教育、東水鎮中心小學實施愛心教育、公白中學實施農村初中教學改革、青州中學推行“導學式”教學模式以及“校園書吧”、上陵中學實施信心教育……全縣共有23所學校強項或特色比較明顯。全縣共建成特色文化校園26個,形成具有山區特色的校園文化。

  教育綜合影響力逐年增強。2014年,中山市火炬開發區教育局、紫金縣教育局以及連平縣、東源縣、龍川縣學校等到我縣參觀考察文化育人模式;《廣州日報》《廣東教育》《基礎教育參考》《河源日報》以及鳳凰網、新華網等20多家媒體報道或轉載和平縣文化育人經驗;有4所學校校長在廣東省校長論壇上介紹文化育人經驗,有110篇文化育人經驗論文獲獎。目前,文化育人叢書已經順利出版《理論篇》、《特色教育篇》、《教師文化篇》、《成果篇》等四部。

  專家點評

  Nicolai Peitersen(尼古拉·彼得森):《道德經濟》(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作者,中國和文化研究機構副主席,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咨詢委員會專家,前中歐城鎮化伙伴關系項目首席專家、在華協調員

  Lyna(麗娜·斯容):法國國家公務員培訓中心培訓發展部負責人
 
  廖曉義: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主任

  賴文鑫:中華兩岸和平發展促進會主席、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

  于建嶸: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教授,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法學博士

7ba2f6da77f6d516309bd72d01177e7c.jpg


  Nicolai Peitersen(尼古拉·彼得森):和平縣的優秀教育案例值得贊賞

  首先,我想向和平縣教育局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賀,我很驚訝,能夠在中國聽到這么優秀的教育案例,這對于全國的教育界而言都是非常好的學習榜樣。

  在歐洲,我們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概念,也就是說無論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所享受到的公共資源水平都是一樣的,大家去的都是一樣等級的醫院,上的都是一樣好的學校,即使是對于那些非常樂意居住在偏遠山村的人而言,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務也是一樣的,人們不會僅僅因為公共服務的方便和優質性而搬到市中心去生活。但中國目前要做到像歐洲那樣把公共服務設施完全平等化,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和平縣而言,如果僅僅從硬件上進行改良,可以把先進的教學設備引入到鄉村中去;如果想要提高軟件水平,就要考慮如何吸引國家級或者省級、市級水平的教師到山區對孩子們進行教育,這確實是個難題,也是作為城市管理者和政府官員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因為教育與城市的發展兩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

  很明顯,和平縣的教育實踐在中國已經非常領先,也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我還想向和平縣教育局提出另外一個建議,即新的學習領域的概念。這一新的學習領域對所有的學習者來說都是新的,即便是對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而言也是如此,它與所謂的城市規模沒有任何關系。我們知道,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政府都十分重視創意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任何一個城市和地區,創新都是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基礎,就如同不管是在北京、上海還是在鄉村地區,3D打印技術對我們而言都是非常新的概念,而3D打印正是未來科技發展的一個新方向,它對于任何城市來說都是一個領先的技術。因此,我想說的重點是,和平縣可以通過新型學習的方式吸引人才到這個地方進行教學,從而吸引到好的師資資源。例如,在和平縣的山區可以發展3D打印或其他的創意文化產業,從而吸引那些有想法、有作為、有力量、想到山區的年輕人到和平縣教學。

328157c476b908a9e994ea471abc24ac.jpg


  麗娜·斯容:和平縣教育案例有創新性

  首先,我要向和平縣教育局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賀,同時這也讓我有耳目一新的體驗和感受。我對案例中的內容非常感動,我能從他們身上深深地感受到教育愛好者的那份熱情。同樣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也希望能夠在教育方面給出一點小小的建議。

  我非常贊同“一生一特長”的理念。“一生一特長”不僅僅可以讓學生學到技能,還可以給孩子們帶來自信,對自己的生活和未來更加有信心,這能讓孩子們受益終身。神經學的有關調查顯示,積極的情緒對學習情緒的調動、自信心的建立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而能夠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樹立信心,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在這里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和平縣教育局做得非常棒。

  除了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和培養學生興趣外,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也十分重要。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電腦幾乎可以幫我們做所有的事情,但人的創意和自信心的建立卻是電腦所不能夠完成的。此外,我覺得和平縣教育局在對師資力量的培養這一關鍵性問題上做得也非常出色。我認為他們的做法非常有創新性,也極其有勇氣,我希望他們能夠把教學計劃做得更加完善,不僅激勵全中國的學校和教育體系,而且給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以更多啟示。

  之前我對這個案例已經有了初步了解,因此我非常擔心,他們已經做得非常完美,作為一個從外國來的專家,我有什么可以幫助他們進行改善的呢?這讓我很苦惱,為此,我也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思考。我6歲遷居法國,我的父母都是中國人,中國的父母一個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他們十分關注子女們的成長,所以,從我自己的經歷出發,我認為父母對于子女教育的關注是一種神秘的、神奇的力量,它是孩子們健康成長、健康發展的根源。因此,我在思考,和平縣教育局在日常教育中是不是可以更多地引入父母對孩子們成長的關鍵性角色作用?因為孩子們不僅僅需要物質上的關愛,更需要心理和精神上的關愛,但父母們卻經常不知該如何表達心理層面的關愛,尤其是當他們不能在家鄉照顧自己孩子的時候,這種表達就變得更加困難。我們是不是可以創造這樣的機會,讓父母更多地出現在孩子的教育與生活中,讓父母有機會表達自己多么為孩子感到驕傲和自豪。互聯網及微信等社交媒體,都能夠幫助遠在他鄉打工的父母與孩子們建立更多的情感聯系,因此,我想提出一個小小的建議,讓孩子們給自己錄一個小視頻,發給父母們,讓父母對孩子在學校的表演、活動等內容做出積極的反饋和評價,這將對孩子建立自信心有很好的幫助,并且讓孩子一生受用。我相信,和平縣對于如何更好地把孩子們培養成才已經有了更好的想法和做法。

e898b0b4e1caa7d52dfedbc5dc578556.jpg


  廖曉義:解決留守人群問題需要公共政策支持

  在留守兒童這一領域,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已經做了七年,現在我們仍有80多位年輕的大學生住在重慶、長沙等地的鄉村,解決老師和學校無法解決的問題,即孩子們回到家后怎么辦?平時沒有父母怎么辦?因為,在鄉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問題,只靠像和平縣這樣優秀的學校和老師是無法解決的,這是個全社會的問題,這三類人群如果出了問題,那么我們每個城里人也不可能有好的未來。所以,我在這里感謝峰會組委會給我這個發言的機會。我主要提三點建議:第一,形成一個公共政策,讓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去,將服務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作為他們進入工作崗位之前要上的必修課,這就是新的“上山下鄉”。這對于大學生本身也非常有幫助,我們的80多位大學生提高得很快,他們不光幫助別人提高,自己也有很大提升。他們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學業陪讀、家教、給學生輔導功課、情感陪護、能力培訓等。留守兒童有了問題,他們就是知心姐姐和哥哥;能力培訓主要是把孩子組成一個個興趣小組;人格培養主要是培養留守兒童的自信心、愛心;最后是生活陪伴,教他們怎樣保護環境等等。在個案、小組、社區、學校和工地這五個空間,他們已經做得非常好,并且這些社工也已經把孩子們的視頻發給了他們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們。社區則是讓留在農村的愛心媽媽、鄰家媽媽照顧鄰家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婦女成為愛心媽媽、女先生,讓這些爺爺奶奶成為老先生,讓這些小孩成為小先生,時時刻刻喚醒他們的自信。最近兩三年,地球村總結了一些成套的可以傳播和推廣的流程,但我們需要公共政策,需要大家來呼吁,為我們共同的未來呼吁,為這些留守人群呼吁。

  第二,要通過國家政策鼓勵這些留守人群組織起來,讓孩子們組織起來成為娃娃團,婦女們組織起來成為婦促會,這樣他們就有自信,他們就有精神的光芒。

  第三,在農村發展新的產業。我們的外國朋友關注的是我們既有的鄉村怎么做好、產業怎么進入、社會怎么建設,城市怎樣提高生活品質;而我們中國的專家更多考慮的是怎樣讓農村的土地變成城市,把農村人口變成城市人口。所有的關注也許都是有道理的,但對于我這個做鄉村建設的人而言,我非常感嘆外國朋友們給我們的建議,特別是對產業的建議。要知道,今天的鄉村已經不是過去的鄉村了,那里有村村通、有網絡,現在的鄉村是很容易進入的。我們的社工為什么能在鄉村里干那么多活?因為那里有WIFI,隨時可以上網。有了這些東西,我們可以嘗試新的產業,比如說已經有了這樣的媽媽們,她們陪著自己的孩子來到鄉村,在那里當老師、辦學、進行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教育,這種模式應該推廣,因為它帶動的是一個產業。此外,創意產業、養老產業、養生產業等等都是可以進到農村去發展的。

97f840450b99b60fa13cec9b998b1c03.jpg


  賴文鑫:農業、物流與教育是和平縣發展的動力

  我來自臺灣苗栗山區最窮困的農村,我也曾是一名留守兒童,從小跟著奶奶長大。我的老家在廣東,因此我曾經以為全世界都是客家人,直到上了小學才知道有普通話,到小學四年級才會講完整的普通話,在那種封閉的環境中,我就是很典型的留守兒童,所以剛剛講到關于留守兒童的內容,我非常感動。

  十幾年前我就到過和平縣,當時是以學者、專家的身份去的,我曾對他們提出過三個建議。第一要發展農業。和平縣種了很多獼猴桃,是我帶著很多專家一起種的。但要發展農業,卻不能只賣獼猴桃,而是要發展農業產業化。第二要發展智慧物流產業。我建議在和平縣建立物流轉運中心,因為和平縣位于廣東省的邊緣,是廣東向內地城市輻射的一個重要基地。第三要發展教育。我在臺灣小學畢業后,由于家里沒錢供我繼續讀書,于是我就背著草席離家出走,并全部憑借自考完成了初中、高中、大學的學業。1981年,我考取了臺灣高等公務員考試國家土地管理的優等第一名,并一直從事城市規劃的工作。后來,我放棄了公務員的身份,進到工廠工作,從生產線作業員開始一路做到了新加坡和臺灣四家上市公司的執行董事。我講這些內容的目的是,和平縣的孩子也都是客家孩子,我希望他們也一樣可以從艱苦的環境中創造出自己的未來,而不要妄自菲薄。

  另外,我還有一個建議,我現在是臺灣物聯網聯盟的主席,如果和平縣有需求,我可以通過我們的委員會給他們一個智慧學習的機會。事實上和平縣這些偏遠地區的孩子,通過網絡可以拿到與各個高中、大學甚至北大同等的教學資源,因為網絡是無國界的,網絡更可以解決剛剛我們所提到所有問題,即使家長們遠在天邊也可以通過手機看到今天晚上你的孩子考試是第幾名。


  最后,我想囑咐和平縣的領導和人民,一定要采取措施更進一步地發展。

c9c6e6baadc96c16d4b12e789f489f29.jpg


  于建嶸:父母留下一方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

  這一節我們主要討論兩個問題,一個是鄉村教育的發展問題,另一個是留守兒童問題。兩個問題有一些關聯,在鄉村教育方面和平縣做得非常不錯。

  我再講講關于留守兒童的問題。最近幾年我們非常關心這一問題,但我認為,到今天為止我們所有關于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法,都不足以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因為只要我們認為城鎮化或城市化是一個必然趨勢,那么我們就要面臨這樣一個痛苦的過程,那就是我們的許多農民必須背井離鄉在外打工。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是不是能夠減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確實有很多做法,包括廖曉義老師提到的大學生“下鄉”,包括Lyna女士講的拍攝視頻等等。但我認為這些都不足以徹底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因為我們是人,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與不和父母在一起生活是有巨大差別的,我一直不相信一個外來人可以代替孩子們的父母,因為我們認為親子培養是很重要的。

  對于留守兒童的問題,我有兩點要聲明:第一,我從來不認為夫妻雙方必須要全部離開孩子,我強烈建議夫妻雙方再怎么困難,再怎么認為外面賺錢多,也要有一方留下。第二,如果夫妻雙方都要離開,那么盡一切努力讓孩子跟著父母一起生活,因為在人的一生中,只有這幾年時間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這就是為什么多年來我始終堅決支持建設所謂打工子弟學校的原因,因為只有這樣,打工的父母才可以把孩子接到身邊。

  此外,剛剛各位都提到了發展農村本地產業的問題,這樣父母既不用離開家鄉又能就業,但即使沒有這些產業,我也不同意夫妻雙方全部離開,我認為父母雙方必須有一個留在家中,這就是我認為的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最基本方法。我們可以講很多道理、理由、方法和社會資源,但我認為有些事情用最簡單的方式就可以解決,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而不是簡單地讓別人代替。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