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速,航空運輸以其高效、快捷的特性成為第一交通運輸。依托機場特別是國際大型機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聚集和輻射,大力發展臨空經濟,并由此衍生高端產業,已成為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潮流。
“國際機場理事會”將機場喻為“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發動機”。而在國際上,已有很多成熟的城市空港發展模式可循,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航空城、美國奧蘭多航空城等,它們均設立在機場周邊,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新興產業帶。“臨空經濟”作為依托國際性航空樞紐而興起的一種新經濟現象和經濟形態,正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四川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兩樞紐三中心”建設,為成都加快融入全國、走向世界創造了有利條件;2009年底,成都市委工作會議又正式確立了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歷史定位和長遠目標。雙流縣依托獨特的國際航空港優勢,瞄準我國“空港第四城”定位,加快建設“空港現代田園大城市”。
專家分析,按照城市經濟學的思維,雙流縣合理布局臨空經濟形態,大力發展航空物流、現代商貿、臨空商務、高端娛樂、運動休閑等臨空服務業,符合雙流發展實際,其“空港田園大城市”發展思路下的空港經濟將成為成都及至四川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智慧碰撞
率先倡導“空港城市”理念
本月15日至17日,由雙流縣承辦的2010國際空港城市臨空經濟(成都)發展峰會在成都世紀城新會展中心舉行。
據了解,本次峰會的主題為“新空港、新城市、新發展”,來自世界各大機場、航空城、航空公司及相關行業的CEO、總裁級人物參加。與會嘉賓就臨空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國際空港城市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走向、國際空港城市臨空經濟的發展趨勢等熱點話題展開了充分討論,并與參會者分享經驗。
據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論壇將成為成都市2010年城市營銷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屆峰會上,通過專家論壇和“頭腦風暴”洗禮,雙流率先倡導了“機場即城市、城市即機場”的新國際空港城經濟理論,并為其建立國際“空港田園大城市”奠定了理論基礎。
如今雙流的國際化特征越來越突出,機場二跑道將雙流一躍成為國內的第四大機場;多條國際航線的開通,使雙流機場國際客貨的流通量也將隨之猛增,雙流與國際接軌的距離越來越短,其空港地位不言而喻。
晚上8點從雙流機場坐飛機到北京,你可以早上8點就出發,先在雙流時代奧特萊斯輕松購物,中午到雙流縣城中心品嘗多家可口的美食,下午再到位于機場附近的成都國際網球中心暢快淋漓地打一場球……
臨近登機時間,你直接從機場快速通道上飛機,一分鐘不耽誤,直達北京……
這樣的生活節奏,將是雙流機場以后的常態——改變機場單一作為上下飛機的場地,轉而成為城市集群的新興業態,國際空港城的概念在雙流建設空港現代田園大城市的理念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現。
“時下,臨空經濟正熱得發燙,這樣的背景下,舉辦如此高規格的論壇,各方都有很高的期待,無疑具有更高的關注度!”專家指出,中國臨空經濟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中西部的臨空經濟已呈現出顯著的經濟拉動作用,臨空經濟將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預見,隨著各地政府認識的深化和政策力度的不斷加大,圍繞大中型機場發展起來的臨空經濟將會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版圖一個個新的亮點。
專家分析,目前國內外許多城市都在尋找經濟增長點和帶動點,而臨空產業區及空港城市就是這樣的增長點和帶動點。跳出縣域概念,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空港田園大城市”的目標定位,正是雙流發展的需要。“空港田園大城市”的經營路線順應了經濟轉型的時代要求和城市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勢必會加快雙流由“縣”變“城”的步伐。
做強城市基礎
目標直指“空港第四城”
依托空港優勢,雙流提出打造“空港田園大城市”,按照計劃,雙流縣將用3—5年時間去實現這個目標,確保城市建成區規模達到10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20萬人,力爭用8年時間,城市建成區規模達到14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50萬人。
科學的城市發展理念,首先是準確的城市定位。在城市風格“同質化”時代,開發和運用城市特色資源已成為城市從差異化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在新的起點上,雙流縣委、縣政府準確定位了雙流的發展方向,這給城市的規劃帶來了一次全新的挑戰。為了進一步明確城市發展脈絡,雙流縣邀請國家發改委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課題組專家為雙流城市發展把脈,經實地考察調研,該課題組出具了《雙流城市發展戰備研究報告》,進一步提升城市定位,從城市性質,城市產業,城市功能等方面入手,把雙流城市納入“全域成都”去思考。
目前雙流基本形成了一體化規劃、城市分區規劃、城市風貌設計,產業布局及各類專業規劃等6大類30余項覆蓋城鄉、相互銜接的規劃體系,基本實現了城鄉規劃滿覆蓋。
而實際上,目前雙流構建大城市形態要素已基本具備:東升、華陽、西街辦、九江等地近幾年的發展已具備城市的形態與功能,高校的聚集為城市帶來了人氣與商機,而西航港開發區已成為工業的集中發展區域,這也是城市發展的支撐動力。與此同時,航空物流建設則構成了國內、國際物資流動的集散地,加之陸續興起的科技產業、會展產業、創意產業等,也為城市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產業支撐。
提升產業
臨空經濟強勢發力
城市產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載體。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空港經濟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不斷加快的產物。
瞄準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做強城市經濟,雙流縣緊緊依托大型樞紐機場的綜合優勢,發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產業集群,促使資本、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在機場周邊集聚成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形成一種具有現代服務性特征與新經濟時代特征的新型產業。
2009年2月,雙流牧馬山新城開發區管委會、臨空總部經濟園區管委會、現代商貿集中發展區管委會整合形成的雙流縣臨空服務業管委會正式掛牌。依托空港優勢,圍繞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園區的奮斗目標,管委會不斷優化,完善臨空服務業發展的策劃,規劃,制定了一套全面有力的遠景規劃,為該縣臨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當前,位于雙流縣的成都航空物流園區具備數平方千米的項目承載能力。同時,該園區引進口岸服務區等項目28個,建成嘉里大通成都物流中心等項目7個,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已正式入駐園區口岸管理區合署辦公,通關體系初步形成,口岸二期即將啟動。
此外,雙流縣正在加緊建設中的臨空服務業物流園區,發展定位就在于物流分撥、倉儲服務、配送、信息服務、展覽展示、加工增值、配套服務等。目前園區已引進國內客運,貨運基地公司,以及中國物流儲運總公司成都物流中心、外運發展成都空港物流中心等10多家物流總部項目,重點發展倉儲配送、區域分撥、國際中轉等樞紐業務,全力打造國際空港物流樞紐,為航空高附加值貨物提供全程物流服務。
依托雙流國際機場的輻射效應,機場周邊地區正在向與空港經濟相關的產業集群發展。事實上,隨著雙流招商選資力度的不斷加大,國內外各大企業以及以航空運輸業為主要依托的國際物流業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區域國際物流港地位的大大提升,還將給區域的經濟、文化、國際化程度帶來提升。形成了以生物制藥、機械制造、電子信息、綠色食品、新型材料五大主導產業為支柱的縣域工業體系,一個以機場為中心、周邊2公里為半徑的臨空經濟發展區已初具雛形。
“隨著雙流國際機場的擴建并運營,加上區域及周邊高附加值產業的聚集,將會使得雙流機場形成以機場為中心,6—20公里或在空港交通走廊沿線15分鐘車程為半徑的范圍內,形成臨空經濟帶。”四川省委機關黨校經濟學博士吳兆華分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