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也稱為城鎮化,是指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社會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
城鎮化過程包括人口職業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轉變、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2011年12月,中國社會藍皮書發布,中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首次超過50%,標志著中國城市化首次突破50%。
城鎮化的積極意義:
1、人口轉化。城市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余人口。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四產業逐漸轉移;
2、產業調整。城市化過程能夠卓有成效地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有利于改善地區產業結構;
3、工業發展。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工業化使城市化獲得持續推進的動力;
4、科技進步。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推進,使現代化大城市成為主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進而提高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鄉村廣泛地擴散和滲透,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并提高鄉村的對外開放程度。有利于城市與鄉村的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2015年我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4年底,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06元,增長12.5%。城鎮建設完成投資27億元,實施道路、供排水、供熱、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項目160個。市縣29個片區、112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全面拉開。建設保障性住房1.46萬套,改造農村危房(窯)1.53萬戶。13個城市綜合體項目啟動實施,縣城舊城改造、新區開發和重點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城鎮新增就業5.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27%。
《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我市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要緊緊抓住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政策機遇,因地制宜,順勢而為,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抓好棚戶區改造,強力推進市縣35個片區、8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改造工程,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8933套。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政策,按照“優先解決存量、合理引導增量”的原則,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推進全市30多萬城鎮常住人口市民化,促進人口向城鎮有序規模集中,力爭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堅持市縣鄉村四輪驅動,市區突出規劃引領,舊城改造抓功能提升,新區建設抓設施配套,重點抓好13條城市道路和13個城市綜合體建設,加大投入,著力抓好集中供水、供熱、供氣管網改造等工程建設。縣城加快舊城改造、新區開發和基礎配套建設,構建一縣城一特色、一風貌的格局。鄉鎮突出設施完善和“五化”綜合治理,建設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小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