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有數字地圖提供商發布了《2015年第二季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報告顯示,全國重點城市擁堵排名北京蟬聯榜首,環比上季,全國各大城市擁堵全線飄紅,廣州擁堵加重幅度最大。北京高峰擁堵延時指數為2.10,意味著高峰出行是暢通下花費時間的2.1倍,至于廣州也達到了1.99倍的高位,和北京相差無幾。
本次對廣州的擁堵狀況的統計和判斷,幾乎和上班一族的感受是一致的,高峰時段塞車已經成了常態。市交委此前公布了上月廣州交通擁堵指數比去年同期暴漲73%,卻又解釋說,暴漲的原因是因為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所致,目前廣州交通擁堵指數仍處于輕度擁堵的級別。但“輕度擁堵”不過是被平均統計后的結果,諸如天河路、黃埔大道、東風路、廣州大道這些路段,高峰時段常常是停在原地10分鐘都動不了。
互聯網專車的興起,讓全體市民都更加容易打到車。外地車于是紛紛進入廣州搵食,由于經營效率驚人,客觀上也就加重了廣州的路面負荷。但是因為專車的興起,本身也會延緩個人購車的計劃,讓更多人的為了回避停車費而選擇隨時召車。由于專車的發達,還提升了城市人的生活節奏,刺激經濟的運行。因此如果單純把塞車的禍因都歸為專車,沒看到專車對城市人的積極貢獻,這也是一葉障目、過橋抽板的看法。
按照本次的統計分析,擁堵指數上升幅度最大的3個城市分別為廣州、深圳、成都。其中,深圳今年2月就已經開始“限牌+限外”了,可是擁堵情況似乎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減輕。這足以給廣州發出相同疑問:如果強制性限外,讓外地車消失、讓本地人不能靠外地牌來鉆空子,究竟能多大程度緩解堵車?即使沒有外地車,本地車一樣可以做專車,一樣可以滿街跑,那么堵車真能減輕嗎?要檢討廣州的交通擁堵,單純責怪車輛數量也是片面的。從長遠來看,廣州的機動車每年合法的增加12萬輛,廣州的擁堵不過是提前把三五年后的狀況放在今天就上演。只要我們還是那樣的馬路,那樣的交通管理水平,那樣的城市格局,即使沒有外地車,也會一樣的擁堵。
廣州的交通堵塞之弊端已經非一日之寒。究其原因,有太多的人為因素,而不該只是讓私家車和專車背黑鍋。比如主干道幾乎年年翻新,一修就堵;圍蔽工程缺乏反復論證,只要程序合法,開挖可以不管交通混亂;交通設施和指示系統參差不齊,讓駕駛者無所適從;對交通意外的反應和處理速度非常緩慢,常見輕微追尾堵在路上半天沒見處理;紅綠燈時間長短缺乏動態智能,過長紅燈過短綠燈造成大排車龍。凡此種種,都能看出廣州路面的管理水平是相當粗糙的,許多簡單的問題也可以多年不解決。駕駛員由此產生的混亂感和亂穿插,極大增加了城市成本。
如果按照廣州當前的布局思路,新開發的城區都將復制中心城區的高密度和高擁堵弊病,且難以緩解。有關部門與其花心思去限制外地車,去壓本地車,不斷在數量上做加減法,不如在城市管理機制上好好檢討。不要重復上演重建設擴張、輕管理疏導的習慣,才可能讓這個城市告別擴張到哪里就堵到哪里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