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會見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及優秀鄉村教師代表。他關切詢問山區孩子溜索道上學、邊遠地區缺乏固定教學場所等問題是否解決,對殘疾教師堅守講臺、城市教師幫扶農村教師表示肯定。李克強強調,要切實落實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使廣大執教農村的教師受尊重、有回報、得發展。(9月9日《新京報》)
在第31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李克強總理看望、慰問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及優秀鄉村教師代表,關切詢問鄉村教育發展方方面面的情況,送出教育大禮包,提出一系列支持鄉村教師發展的舉措,無疑值得期待。如果說教育是一個裝滿水的木桶的話,按照木桶理論的原理,農村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教育就是其中一塊短板。如何讓貧困地區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權利,讓鄉村教師爭取到應有的權利與地位,十分重要。否則,城鄉教育差別越來越大,鄉村教師收不到應有的回報,農村孩子上升通道越來越窄,“寒門出貴子”越來越少,農村教育的希望一片渺茫。清華大學此前公布的一份抽樣調查顯示,在獲得保送資格、自主招生名額以及高考加減分優惠政策時,農村的“寒門子弟”處于劣勢,城里學生所占比例超過了7成。
針對農村教育短板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擬用8方面舉措解決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問題。特別是提高工資待遇,教師職稱評審對外語、論文不作剛性要求,這對鄉村教師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這也是對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現狀的必要糾偏。但是,從長遠來看,要徹底改變農村教育面貌,政府既要為鄉村教師提供優厚待遇,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也要下決心改善鄉村教育教學條件,均衡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切實提高農村學生綜合素質,增強農村教育發展后勁。
李克強總理“教育經費不能削減,只能增加”的表態擲地有聲!從加大教育投入到師范生免費制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近年來,國家對教育事業給予了很多政策支持。特別是師范生免費教育制度,既可以保證貧困生完成學業,又把優秀學生吸收到教師隊伍里來,為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還能營造尊師重教的氛圍。這對“求師若渴”的農村特別是貧困農村學校,無疑是好事。但是鄉村學校很難留住教師尤其是優秀教師,也讓人感到擔憂。
不容否認,當下,教師的經濟待遇、社會地位有了提高,尊師重教的輿論氛圍正在形成,教師的職業發展前景越來越好。法律明確規定:“教師的工資待遇不低于或者高于公務員的水平”。但是教師待遇還存在城鄉差別、地區差異。多數教師的待遇與地位并沒有像法律所描述的那樣,與公務員平起平坐。在一定范圍內,教師的職業認同度并不高。一道奇怪的風景是,城市學校、重點學校人滿為患,超編超員、教師們還在削尖腦袋往里面鉆,而貧困地區求師若渴,骨干教師不斷流失,公辦教師不愿意來。還在靠老教師甚至代課教師支撐著農村教育的希望。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投入不足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班l村教師支持計劃”能否不折不扣得到落實,還有待觀察與驗證。
對此,一方面,相關部門要持續加大貧困地區教育投入,嚴格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并把教育投入用到刀刃上,完善相關教育教學設施;另一方面,貧困地區交通不便、教師工作條件艱苦、待遇微薄,城市超編、農村缺編的不均衡教育發展現狀亟待引起足夠重視。雖然《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業已出臺,教師績效工資改革已經全面展開。但是,一些地方受財力所限,教師績效工資并沒有足額兌現。統籌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教育政策向鄉村學校傾斜,用法律制度的力量切實改善農村學校學生學習條件與教師待遇,給農村地區配備安全校車,實現教育起點公平很重要。否則,即使國家培養了“免費師范生”,理論上給予鄉村教師較好的職業預期,也難保證這些好政策能夠落地生根,鄉村教育依然是一塊發展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