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是國家用來緩解農民看病貴的“救命錢”,卻屢屢被犯罪分子詐騙、套取。近年來,在全國多地均發生了新農合詐騙案件,記者調研發現,在新農合詐騙案件中,一些定點醫院參與到詐騙中,通過偽造、套取參合農民住院信息、冒名報銷、延長住院時間等方式套取新農合補償金。(9月22日《經濟參考報》)
與城鎮職工醫保資金被套取一樣,醫療機構采取五花八門的手段騙取新農合資金,損害新農合信譽,更是威脅新農合資金安全,危害廣大參保農民的利益。其危害顯而易見。有關部門查處違規醫療機構,公布騙保案例,為廣大參保農民保住救命錢,無疑是必要的。但是,新農合資金成為唐僧肉,其中暴露出的問題值得反思。從報道披露的信息來看,醫務人員乃至有關監管人員狼狽為奸、合謀騙保分肥,套取醫保資金的行為愈演愈烈。如果新農合醫保屢屢被騙的問題處理不好、整改不到位,可能會出現法不責眾、積重難返的情況。
新農合資金是農民的救命錢,直接關系參保農民的切實利益與生命健康安全。保障參保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醫保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是監管部門的責任。新農合資金管理、使用本應有十分嚴格的程序。為何有大量醫療機構違規經營,與不法中介合謀騙保,甚至出現塌方式集體淪陷的現象?在我看來,這除了說明醫療機構管理混亂,醫務人員惟利是圖,中介機構利欲熏心,部分參保農民只顧蠅頭小利以外,也暴露出新農合資金的監管漏洞。正是因為有關部門對新農合資金使用監督乏力,甚至有人監守自盜,才讓部分醫療機構鉆了空子。
從職責的角度說,新農合管理部門應該認真監督新農合資金使用。但是,管理部門受定點醫療機構點多面廣、人手缺乏等因素的影響,對新農合資金使用監管處于一種松散狀態。以媒體此前曝光的貴州省黔東南州為例:“全州新農合主管部門監管人員183人,其中審核人員81人,按每年平均補償644萬人次計算,每個人要審核8萬人次。每人平均每個工作日審核300多人次,想細看資料,嚴格把關,也力不從心。
現行新農合的監管模式主要是對參保人員的醫療、藥品費用進行監督檢查,這種監督檢查,主要是在醫療機構就診結束以后,對患者的病史與用藥情況進行監督。違規醫療機構可以憑借專業醫療衛生知識造假,也完全擁有足夠的時間從中做手腳。這樣的監管制度難免存在滯后性。由于監管工作松散、滯后,又缺乏制度、法律保障,導致醫療機構瞞天過海,挪用、套取新農合資金的事情不斷發生。
面對新農合資金成為唐僧肉的怪現象,不能止于曝光、查處暴露出來的案例,追回新農合資金,而且要對醫療機構從業人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教育醫務人員從嚴自律,堅決取消違規醫療機構的新農合資格,問責相關責任人,對監守自盜的監管者要堅決法辦。更關鍵的是,要完善監管機制,前移監管關口,堵住監管漏洞,讓新農合醫保事業回歸良性軌道。如果不完善新農合資金監管制度設計,抓緊制度籬笆;如果不加強日常巡查、監管;如果醫療機構與騙保者的違法違規成本低廉,騙取新農合資金的鬧劇可能會水里按葫蘆,不斷上演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