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等教育資源十分豐富,多年來為首都建設及人才培養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大量的院校都集中于五環以內,給城區交通和環境也帶來很大壓力,加劇了“大城市病”,也不利于教育均衡發展。隨著城市功能的不斷優化重組,這種不良影響日益凸顯。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斷深入的當下,北京高校順勢而動,緊跟疏解步伐,采取向遠郊區縣疏解的辦法,來緩解中心城區的壓力,同時促進全市范圍高等教育資源的均衡布局。北京高校疏解的大幕已經開啟。
其中,北京城市學院的外遷可謂是當前北京高校參與疏解的一個“縮影”,甚至是可供復制的一個“樣本”。
首先,校園格局明顯提升。該校由原來的“狹窄擁擠”,很多學生甚至都要到校外四公里的地方尋找住處,到如今的“廣闊寬松”,新校區面積是老校區的20倍,再多的學生也能容納下,不僅氣派許多,格局也完全不一樣了。有學生感慨,學院現在更像個大學了,學術氛圍明顯濃厚不少,環境也好了太多,可以在“山景房”里看星星。如果說這只是“面子”的提升,那么教學模式、專業課等方面的升級改造便是“里子”的提升。如新校區設有依照民航客機標準設計的模擬實驗艙,專業課上,學生可以在這種逼真的環境下操作、體會,專業技能的掌握更加容易,等等。整體上,更加注重學科的建設,校園文化的加強,突出育人特色。
其次,交通環境大幅改善。由于老校區位于中關村大街附近,地處交通要塞,常常造成北四環路擁堵,給周邊交通帶來巨大壓力。現在,疏解后的老校區成為了“聚人少、效益高”的研發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人少了,交通自然就好了。可以看到,學院外遷,也是在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其他產業騰出空間。
此外,教育資源優化整合。入駐順義,學院全面承接了順義地區的中職、高職的教育任務,既把優質師資引入了順義,實現了資源的合理配置,也減少了當地的財政壓力。而且,學院的疏解,更是率先在全國創建了首個包括中職、高職專科、應用型本科、專業碩士一體化貫通的教育模式,具有鮮明的標桿意義和樣本效用。
可見,將高校從中心城區遷至城郊,甚至是周邊地區,是一件有助城市建設,利于學校升級,促進城郊、區域協同發展的多贏之事。既沖破了自身在逼仄環境下的發展瓶頸和困局,也緩解了城區的交通環境壓力,更實現了對資源的優化整合。在高校的疏解中,北京可謂下足了功夫,創出了一條教育資源疏解的新路子、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