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如同一面失真度極小的鏡子,照出了當代中國的發展階段,也照出了中國的未來走向:
中國整體上處在“低需求”階段
深圳映照出當代中國人整體的需求層次。一個低文化藝術配套、高生活成本的城市令源源不竭的年輕人來此尋夢追夢。這表明當代中國還處在一個欠發達、欠文明的發展階段,國人的需求整體上還處在滿足生存、渴望自由和過程公平的階段,遠沒有到達在文化藝術享受、宜居生活環境上提出更高需求的層次。年輕人樂于奔向的深圳是一個可以更平等掙錢的地方,這座城市的創新也體現在工業產品為主的物質文明層面,說明中國在科學文化藝術上對人類做出貢獻還要假以時日。
南北差異無法短期扭轉
同樣的經濟發展水平可以承載不同的文化,中國南北差異至少在蒙元時代便成定局,“漢人”與“南人”已分軒輊?!把蠡钡膸X南保留了更多的地方自治傳統,“胡化”的北方完全被大一統編碼。中國近代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嶺南經濟、文化、觀念漸次“北伐”的過程,伴隨著北方行政意志不斷南下對嶺南“格式化”的過程。這兩種趨勢都不可能短期扭轉,這是布羅代爾所說的有異于長時段“地理時間”和短時段“個人時間”的中時段“社會時間”。按照這樣的推理,只要能保持自身基因,深圳的文化優勢至少還將持續上百年。
中國正在發生代際轉變
短短37年中國就從千年饑餓轉向溫飽,并正在奔向小康,兩代人之間的觀念就是天壤之別。今日深圳的人口主體是80后90后,他們是唱著“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沒有地平線”,而不是唱著“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的一代人了。比起時下常說的“三期疊加”(“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人口的代際轉換更為深刻。新生代不奢望深圳為他們提供免費午餐,他們在用腳為深圳投票。他們選擇深圳決不是深圳公共服務水準高,而是中國其他地方公共服務水準同樣不高,還缺少市場上的公平和自由。比起溫飽來說,他們更看重公平和自由。深圳的貧富差距非常明顯,但公平和自由使得深圳不是一個仇富的城市。深圳告訴人們,中國人只要給一點陽光就燦爛,能夠忍受的基尼系數遠大于國際平均水平。
公共投入有巨大優化空間
深圳不僅匯集了中國的尋夢者,而且匯聚了數以萬計的國際創客,他們潮漲潮落般地自由來去,讓深圳依然是一個流動中的城市、演化中的城市。她缺少國家級的試驗室,但不少企業建成了世界級的試驗室;她缺少大學,卻把全國大學畢業生塑造成為職業人;她沒有幾個“兩院院士”,但她是能讓技術創新真正落地的城市……一代一代的年輕人用他們的方式表達,用他們的夢想塑造著這座城市。深圳告訴人們,假如中國的公共投入更多地交給市場、交給地方,中國的發展會更快、更健康!
巨大的改革紅利等待釋放
深圳取得今天的成績僅僅是因為經濟對外開放和市場化改革。和全國一樣,深圳在教育文化、醫療衛生、新聞出版、社會組織、公益慈善、宗教信仰等諸多方面或是大門緊閉或是步履維艱。“百門皆閉唯開一窗”的片面開放已經可以促進經濟的改革和發展。未來,在諸多社會領域的開放將會釋放出多大的改革紅利,這足以挑戰我們的想象力。
深圳映照出的中華文明,經歷上千年的衰落之后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啟底回升,又經過20世紀的大動蕩之后于80年代在經濟上重啟對人類主流文明的開放。她記錄了中國偉大的復興,同時,由于這場復興來得太遲、起點太低,因此作為這場復興中的典型個案,深圳還遠不是一個偉大的城市,但卻是中國走向復興中最靠譜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