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化目標導控下,在政府主導的雄心勃勃、運動式的城市化浪潮中,承載著中國五千年文明的中國農村正在經歷著走向終結的劇烈陣痛中。不論是按照工業化的目標和現有工業化、城市理論的支持,還是西方發達國家給定的參照系,當今社會主流認識都把它看成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趨勢。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視角,從正在興起的生態文明與生態經濟來看這個所謂的歷史必然,如果我們不是以西方的城市化模式為目標參照系,而是以中國五千年鄉村文明為根基來看這個歷史趨勢,則會得出相反的結論:以讓農村消亡的中國城市化不是歷史的必然,而是歷史的走偏。我們正在終結的不是一個被定義為落后、愚昧的農村,而是正在斬斷中華五千年文明之根。在此不得不以這樣的口氣呼吁:拯救中國的鄉村文明!
目前在中國有三種力量正在支持與推動著讓農村消亡的城市化。
一是在文明形態上判處鄉村文明的死刑,使其失去存在的時代理由。讓中國鄉村作為一種文明走向終結的邏輯,其實很簡單,這就是來自中國所追求的實現工業化的目標邏輯。由于中國古代五千年的文明屬于農耕文明,農耕文明的載體又是農村,而工業文明與工業經濟的載體是城市,由此成為當今主流觀點所認定的邏輯,即工業化與城市化發展的過程必然成為農村與農民消亡的過程。
盡管進入21世紀以來,中央提出解決“三農”問題和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農村與農民也一直是中國政府和媒體高度關注的問題。但是我們絕不能誤認為,這標志著中國已經改變了對鄉村文明死刑的判決。其實,目前所做的只是要最大限度地減輕中國鄉村文明走向終結過程中的痛苦而已。許多地方按照城市化模式進行的對中國傳統農村的改造,只不過是讓中國鄉村文明就地終結而已。如果讓中國的農村能夠就地城市化,對于農民來說這是一種痛苦度最低、夢寐以求的城市化,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作為新農村試點式的城市化,是一種投入成本巨大的城市化,不可能普及到所有的農村。
二是在經濟發展上,通過偷梁換柱、釜底抽薪,致使鄉村文明失去存在的根基。使中國鄉村失去存在理由,一個最具有說服力的理論,就是市場經濟不喜歡鄉村。圍繞這個問題,經濟學家會輕易地找出許多理論,來解釋為什么中國的工業化過程就是城市替代農村、工業經濟替代農業經濟的過程。但是,如果我們從中國改革30年的事實出發,會發現市場經濟與鄉村的關系,并不像理論所認定的那樣。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中國走向市場經濟之路,不是從城市開始,而恰恰是從鄉村開始的。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以承包制改革為起點,成長起來的中國鄉鎮企業,不僅是中國最早依靠市場配置資源發展起來的經濟體,而且也成為催化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酵母。正是由于承包制提供了不受傳統計劃經濟控制的勞動力、土地、資金等最基本的生產要素,才使中國東南沿海的鄉村成為中國市場經濟最早的發育地。所謂市場經濟不喜歡鄉村,是從進入21世紀以來,在實施第十個五年規劃中,啟動城市化發展戰略開始的。進入21世紀以來,市場經濟不喜歡的不僅僅是邊緣化的鄉村,同時也包括了中小城市。因為進入21世紀以來,在政府主導下的中國城市化戰略,是一個大城市優先發展的戰略。隨著大城市群的崛起,走向衰退的不僅僅是農村,還有與中小城鎮聯系在一起的縣域經濟。
在城市化過程中,使鄉村遠離市場的力量,并不完全是市場本身的力量,其中包含了主流理論誘導與政府干預的力量。盡管在中央政策一直主張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但是在現實中,在各級地方的規劃與所支配的資源配置中,實際是按照現代化=工業化+大城市化的模式進行著。在這樣一種戰略和理論定位下,未來中國農村的唯一功能,就是留下5%的農業人口滿足90%人的糧食供給。盡管市場也喜歡農村,但是因為有一種比市場力量還大的力量已經不喜歡農村,由此決定了農村必然在市場經濟中走向消亡的結局。
正是在這樣一種戰略定位的導控下,就有了一系列讓支持鄉村經濟發展的資源開始撤走的舉措。首先是給鄉村經濟輸血的農村金融開始從鄉村收縮。其次是原先在鄉鎮的企業總部開始向城市轉移,分布在鄉村的企業向縣城園區集中。再次就是讓分布在鄉村的教育資源向城市集中。可以說,到目前為止,凡是能流動的要素在政府干預作用下(不排除市場力量也很大,但政府干預力更大),能撤走的全部撤走之后,在鄉村只留下了守候的老人和兒童,以及他們的住房和土地。綿延了幾千年的中國鄉村文明的終結就呈現在眼前。
三是在文化傳承上,改變鄉村文化傳承模式,形成反鄉村文化,讓鄉村文明的文化傳承斷根。無論中央推動的新農村建設的力度有多大,也無法抵消另一個彌漫全國的觀念,這就是鄉村就是愚昧、落后、封閉的代名詞。如果說近代西方工業文明的文化開始進入中國以來,中國鄉村就已經被學者和精英開始這樣定義了,但那仍然是文人或城市人的事,尚未觸動鄉村文化最核心的東西。但進入21世紀以來,對中國鄉村文化的傳承,最具有殺傷力的,就是在全國進行撤點并校的改革。有關撤點并校的利弊討論目前仍在進行中。但撤點并校對鄉村教育最致命的影響,還不是目前討論的教學質量、寄宿造成的農民負擔等問題,而是從根上改變了中國鄉村文化的傳承模式。撤點并校背后的潛臺詞,是鄉村作為愚昧落后文化的載體,不利于后一代的成長,應當從娃娃開始切斷他們與鄉村文化的哺乳關系。這樣就輕易地改變與切斷了中國鄉村文化的傳承通道。
這樣一個從戰略到對策、從理論到行動、從經濟到教育、從資本到政府的全面啟動的系統工程,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讓中國綿延了幾千年的鄉村文明盡快消亡,讓中國農民盡快過上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生活。這個方向是對是錯,值得我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