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建設好‘美麗鄉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會議專門作出批示強調,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承載了億萬農民的新期待。
所謂農村,可以定義為“人口稀少,居民點分散在農業生產的環境之中,具有田園風光;家族聚居現象較為明顯;工業、商業、金融、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的發展水平較低;地方習俗較濃厚;交通欠發達,多為鄉間小路。”
毋庸置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是廣大農民的美好期待,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除了各地區、有關部門要從實際出發,統籌規劃,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意愿,突出農村特色,弘揚傳統文化,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如何將這一惠民生、利長遠的好事做好、實事辦實?
在我國城市建設“千城一面”已深受詬病的今天,許多專家坦言:如果“美麗鄉村”建設也搞“大躍進”的話,我國的鄉村建設也將面臨“萬村一面”的局面。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簡稱城市化委員會)副主任李津逵直言,美麗鄉村建設是提升我國城市化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社會的整體建設,而不是簡單的空間規劃建設。他對當前我國鄉村規劃的專業技術力量深表憂慮:“我國的城鄉規劃教育中,鄉村的內容幾乎是空白。城市與鄉村的差異在城鄉規劃體系中沒有得到重視。很難想象讓一位不是農村土生土長、或者即使生在鄉村但一直在鎮上和縣城讀書的年輕人做鄉村規劃,后果會是怎樣?”鄉村本來就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成長出來的,謀劃鄉村的發展要從經濟、社會入手。空間布局也要用兩腳“走出來”,而不是電腦畫出來。
廈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戴志堅擔憂,由于規劃滯后,或當地急于求成,“小保護小破壞,大保護大破壞”的大拆大建的現象,在他的調研中屢見不鮮。
“美麗鄉村”建設要因地制宜,避免“南橘北枳”,應尊重每一個鄉村的實際。比如北方的農村可能適宜種植蘋果樹,而南方的農村可能就不適宜種植 ;比如北方的農村建筑并不需要模仿南方的樣子,因為南方水汽太重且潮濕時間持久,在建筑物的建造上也會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總而言之,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引領新改革的新機遇。探索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機制,構建城鄉協同發展的新動力,可以化解資源約束、根治環境污染和保護地域特色。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可以推進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經濟和生態文化建設,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