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老家在安順市西秀區的張先生從深圳回來探親,幾乎找不到回家的路,他說:“有三四年沒回家了,沒想到變化這么大,完全變樣了。”在他的印象中,出去的時候安順還是一個小城市,現在回來看到的不僅有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城市更是擴大一倍以上。
和張先生一樣,到過安順的人都感嘆于該市城鎮化發展的速度。這一切,源于安順市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的打造。2014年12月29日,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批復安順市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成功入選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成了全國62個地區、25個地級市試點之一,掀開該市城鎮化發展的新篇章。
此后,安順市堅持以新型城鎮化為統領,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山地現代高效農業、旅游產業升級版和信息化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山水田園型、綠色生態型、宜居宜游型、開發創新型、歷史文化型“五型城市”;探索“頂層設計、問題導向、項目引領、融資保障、末端落實”的20字工作思路;在經營模式上,探索“戶籍屬性與居住地分開,逐步引導城鎮化人口向市區、向縣城和重點鎮、向美麗鄉村集聚”的“一分三向”安順新型城鎮化模式。
“我們以新型城鎮化為抓手,探索了鎮村聯動、一分三向模式,使安順向‘城鄉一體化、產城互動化、城鎮人本化、農民市民化、鄉村美麗化’目標邁進。”安順市委書記周建琨說。
一年多的探索,安順市加快產城融合、創新投融資體制,形成了產業、要素、人口的“集聚效應”,走出以人為本、“五化”同步、布局優化、生態文明、文化傳承的具有安順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探索了“一分三向”、“鎮村聯動”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
鎮村聯動,安順市以“8+X”工程項目為抓手,先后打造了格凸河鎮、舊州鎮、夏云鎮、白巖鎮等21個示范小城鎮,城與鎮、鎮與村、村與村之間的區域性路網、管網、電網、互聯網、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一體化網絡格局形成。同時,安順以“一建四改治八亂,五有四化三提高”為抓手,在800個村開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涌現了鮑屯村、小河灣村、大寨村、本寨村等30多個省市示范美麗鄉村。滑石哨、桃子村、浪塘等多個美麗鄉村榮獲“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并探索出平壩塘約“三權促三變”、普定秀水“五股”、西秀區大黑“四三二一”等一批新時期農村改革示范點,有效促進農村資源活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農村產業強起來、鄉村風貌美起來,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安順特色的農村改革發展新路。形成了“1+N”鎮村聯動發展模式。
“一分三向”新型城鎮化模式即在統計制度上,以“城鎮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是否延伸到位”來區別劃分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在農業人口轉移方向上,分層次、有步驟地引導農業人口向市區、向縣城和重點鎮、向美麗鄉村三級轉移模式。在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投融資體制改革等領域取得了新突破。目前,圍繞這一模式,該市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成立了成本分擔監測機構,初步測算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
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城市加速擴大的同時,不斷發展民生事業,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解決農業轉移人口關心的教育、住房、就業、養老等熱點難點問題。并統籌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山地現代高效農業、旅游產業化和信息化“五化”協調發展,探索建立了鎮園合一、產城融合的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園區輻射帶動和聚集產業、吸納就業的作用,有效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創業就業問題,確保廣大農民逐步實現“離土不離鄉、就業不離家、進廠不進城”的美好愿望。
同時,安順市還以戶籍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制定了《安順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及《安順市居住證管理辦法》等10項配套措施,逐步形成一整套涵蓋教育保障、就業創業、養老醫療保險、基本公共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等各個領域的“1+N”文件體系,著力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等問題。
歷盡天華成此景。如今,在安順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安順市干部群眾不斷刷新城鎮化發展紀錄,新型城鎮化躍上新臺階。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安順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由32平方公里增加到90平方公里;貴安大道、安普大道、二環路等城市骨干路網建成通車,城市道路達到525.79公里;城鎮人口由2010年的41.54萬人增加到92.16萬人,城鎮化率由2010年的35%提高到44%,高出全省平均值近兩個百分點。
在今年的安順市城鎮化發展大會上,周建琨表示,我們立足“近期作示范、長遠探路子”,以“新型城鎮化+”為工作主線,全力推廣“一分三向”安順新型城鎮化模式,努力形成在全省、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
現在,在已有成績基礎上,安順市將再攀高峰。到2017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1.5%,戶籍人口城鎮率達到34%;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1%,戶籍人口城鎮率達到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