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三级色|麻豆激情在线|久久一级精品视频|天天躁日日躁性色aⅴ电影|美女热舞19禁深夜福利视频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5年07月21日
星期一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鄉村的巨變與新憂
時間:2016-10-03 13:57:44  來源:城市化雜志  作者:張英洪 

47468b5f5ed533edb58735b814cf35cb.jpg

張英洪: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法學博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鄉村建設專委會副主任

  2016年8月,我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休假,從京城回到湘西農村,在那塊熟悉的土地上,陪伴著父母,與家人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品味著遠離大都市、融入新農村的日常生活。十來天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我還是明顯感受到了家鄉的巨變,也發現了鄉村面臨的新憂。站在鄉村熟悉的山頭上,可謂四面青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生態環境恢復快,食品安全問題多。改革以來,生態環境曾遭到明顯破壞,一座座山頭被砍光了,一條條河水被污染了。村前的三都河竟然露出了河床,甚至出現了季節性斷流。近些年來,隨著大量中青年農村人口進城打工,家鄉的生態環境開始快速恢復,山上重新長出了樹木,披上了綠色。山間小路因行人稀少,雜草叢生。我在試圖重走以前走過的一些山路時,發現繁茂的灌木雜草擋住了去路。魯迅說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現在似乎也可以說,世上本有的路,因走的人少了,也便沒有了路。人類活動的退縮,給大自然的萬物生長留出了廣闊的空間。由于敝村屬于純農區,尚無工業,空氣質量比北京要好得多,基本上都是藍天白云。沿家鄉的三都河邊走,發現有不少白色的野天鵝在自由地飛翔和降落。當我在呼吸優良空氣的時候,卻發現家鄉的食品安全已成了大問題。在家務農的二姐告訴我說,現在都是懶人農業,沒人像過去那樣除草,村民普遍使用除草劑。至于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等則更是稀松平常。村民養豬、養雞、養鴨,普遍使用激素飼料。當地政府對3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給予補貼支持,而不管其是激素飼料養殖還是生態養殖。在中央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后,地方政府仍然局限于支持數量上的規模養殖,而對質量上的生態養殖卻缺乏應有的認識和重視。二姐說,每年鎮里發放水稻種子和油菜種子,村民到村干部那里免費領取,但不知是不是轉基因種子,反正農民已經不能自己留種。由于平時我給二姐介紹過一些生態有機農業方面的知識和信息,二姐堅持自己家里吃的辣椒等蔬菜不打農藥,并堅持不使用除草劑。我在與一些村民交流中,發現村民對什么是生態農業幾乎沒有什么概念,至于什么是轉基因和非轉基因,則普遍不清楚了。這次回到故鄉休假,我最大的欣慰是鼻子能呼吸到新鮮安全的空氣,但卻難以保障嘴巴能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舌尖上的安全已經是農村最大的問題之一。因食品不安全造成村民患上各種疾病去世的越來越多。建設健康鄉村已刻不容緩。

  放眼舊居換新顏,鄉里難見少年郎。在農村,村民最大的理想似乎就是建新房。敝村以前的住房主要是木房子和土磚房。上個世紀80年代,在改革中率先富裕起來的村民開始建起了磚房子。當時建的磚房子全部為裸磚結構,墻體內外均不粉刷裝飾?,F在仍然可以見到幾棟80年代的房子。近十幾年來,村民普遍建起了新的樓房,一般是兩層的樓房,也有三層的。在村里,如果沒有樹屋,就感到很沒有面子。男子要娶媳婦,沒建新房幾乎是沒有媒人找上門的。我到村里走一圈時,發現改革前的木房子和80年代的磚房子已經很少了,村民絕大多數都建起了新樓房。一個普遍的現象是,村里很洋氣的新樓房,幾乎都是村民外出打工掙錢回家修建的。而單純依靠種陽春的農民,根本建不起新房子。我們常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第一產業。但從事這個基礎性產業的農民,卻無法通過辛勤勞動富裕起來,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中的重大問題。要讓農業成為有希望的產業,讓從事農業的農民成為有尊嚴、有體面的職業,就必須要有重大的改革。我在家人的陪伴下在村莊里溜達時,很少見到中青年村民,許多新樓房門上一把鎖,人去樓在,偶爾遇到一些老人,便隨便聊上幾句話。村里的中青年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去了,他們出錢出力新建的樓房也顧不上住幾天。他們將新屋建成后,要么將它交給家里的老人看守,要么交給一把門鎖看護。村民外出打工,掙了錢就是為了建房,而建了房,卻不能正常居住生活,又行色匆匆地外出打工了。有人說“鄉”的繁體字是有“郎”的,現在好了,簡體字的“鄉”里無“郎”了。這種不能實現農民市化的城鎮化,既造成了嚴重的“城市病”,又造成了嚴重的“農村病”。

  公路修到家門口,遍地垃圾無人管。經過十年的新農村建設,村里的公路交通有了明顯的改觀。村前三都河上修建了一座橋,橋頭的石碑上,雕刻有捐款人的姓名和金額。本人捐款的1000元也銘刻在上面。村里的水泥路通到了各個自然村,以前最偏遠的小砣、半山上這兩個自然村,也修通了水泥路。這給村民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我沿著村里的水泥路步行,先后到過小砣、半山上、太栗坳、蔡家、清河坪等自然村,遇到村民便隨便交流問問村里的一些情況。村民家門口基本都通了水泥路,這樣生產生活都比較方便。村里還建起了一些太陽能路燈,開通了自來水,洗衣機和冰箱能夠正常使用。但糟糕的是,農村的垃圾卻沒有安排收集和處理,村民對于各種垃圾,要么隨手扔,要么擅自丟在一堆,沒有人專門處理,任其臭氣熏天。我小時候,農村是沒有垃圾概念的。所謂的垃圾,就是動物飼料和農家肥,可以循環利用?,F在的農村垃圾,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廚房生活垃圾。以前廚房生活垃圾都成了動物的飼料,本質上沒有什么垃圾可言?,F在飼養動物普遍使用飼料,廚余垃圾產生了。二是農作物垃圾。以前農作物垃圾要么成為動物的食材,要么成為村民的燃料,要么成為有機肥回歸自然?,F在這些東西則無用武之地,便成為了垃圾。三是工業品垃圾。城市各種工業產品輸入農村后,也將各種垃圾也帶入了農村。藥瓶、塑料制品等散布在鄉村各地。前兩種垃圾可以很好地處理后回歸自然,唯有工業品垃圾的處理,是個棘手的大問題。目前,村里尚無垃圾處理的意識和應對之策,各種垃圾處于自生自滅狀態。

  老人農業老人愛,精準扶貧精準難。網上有種說法,80后不愿種地,90后不會種地,00后不提種地。現在家鄉的種地主力軍,都是些五六十歲、七八十歲的老農民。在村里,我見到一些老年村民仍然對農業充滿深情厚意,他們一天到晚都要干些農活才舒服。在敝村,至今既沒有搞過任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也沒有成立任何農民專業合作社。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也不靠農業這個收成。留在農村的中老年村民,只有擔負起種地的責任。對他們來說,除了種陽春,他們不會干別的。他們只有每天干些農活,才感到滿足和心安理得。以前村里大都種植早稻和晚稻,現在則已經全部改種植中稻了。家鄉從種植雙季稻到單季稻,這是城鎮化和農村人口老齡化倒逼的結果。不光是敝村,我一路走過,附近見到的村莊都只種植單季稻了。應該說,改革這么多年來,村里的物質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以前吃不飽飯的情況不復存在了。但因勞動力缺乏、年紀偏大、疾病等因素,村里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生活困難的人,貧困仍然是村莊的組成部分。一位我稱呼為三伯娘的老人,70多歲了,老伴已去世幾年,兩個兒子都已分家,在外打工,她大兒子因病已經癱瘓,二兒子在懷化打工。她一個人居住在一棟破舊的木屋子里,沒有電燈,也不用煤油燈,不用自來水,天黑就睡覺,用水就到井里去挑。她看到我回村后就來問我,說她住的房子快要倒塌了,政府能否幫她維修維修?我對她說,現在中央正在實施精準扶貧,你可以跟村干部反映情況。她說已經跟一位村干部說了,村干部回答她說:“你房子還沒有倒,等倒了后再說。”這位三伯娘感嘆說:“如果等房子倒塌了,我可能就被壓死了。”聯想到今年8月26日甘肅省康樂縣景古鎮阿姑山村村民楊改蘭因貧困等原因將自己4個子女殺死后服農藥自殺的悲劇,我們對農村基層干部能否真正落實中央精準扶貧的政策,的確不宜過于樂觀。

  撤鄉并村熱情高,創新治理機制少。這次全縣進行了大規模的撤鄉并村,我老家所在的觀音閣鎮,已將隔壁的木溪鄉并入其中;所在的山腳下村,已與對河的湖青村合并為蓮花臺村。一位村干部介紹說,原本將合并后的村叫蓮花村,后發現全縣還有一個蓮花村,就加了一個臺字,改成蓮花臺村了。這次大規模的撤鄉并村,是湖南省的統一行動計劃。記得1995年全省進行鄉鎮機構改革時,溆浦縣當時撤了8個區公所,但相應地改名為8個辦事處,照常運行;同時將50個鄉鎮撤并為43個鄉鎮。當時尚在縣里工作的我認為改革不到位。后來我利用懷化地區撤地設市的機會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2000年第1期《懷化經濟》上。我在文章中建議溆浦縣撤銷8個辦事處,將43個鄉鎮合并為25個為宜。2009年11月,溆浦縣撤銷了8個辦事處;2015年,溆浦縣將43個鄉鎮剛好合并為25個。這與我的設想和建議完全吻合。我在休假中翻出當年發表的文章,補寫了一個“作者按”后發布在網上。我在“作者按”中提出,今后溆浦至少應在如下三個重點方面發力:一是立足農業大縣優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生態農業之路;二是把握地理區位特點,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走城鄉一體化之路;三是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民主法治之路。撤鄉并村,只是機構的物理結構發生了變化,但基層政府的職能沒有相應轉變,鄉村治理機制也缺乏改革創新??梢哉f,轉變政府職能、創新鄉村治理機制,遠比大規模撤鄉并村更具有社會進步意義。但問題是,我們更熱衷于鄉鎮機構的撤并,而不是專注于體制機制的創新。在法治中國建設中,如何建設風清氣正的鄉村政治生態,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考驗。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