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4-16 09:42:21
來源:新快報 作者:江德斌
在美團、滴滴在出行領域掀起“價格血戰(zhàn)”約半個月后,補貼戰(zhàn)有了“熄火”跡象:4月13日,美團、滴滴相繼宣布,已于4月12日停止對南京用戶的補貼發(fā)放;滴滴方面14日還宣布,率先取消上海地區(qū)的常態(tài)化補貼。
經過持續(xù)多年的市場拓展,網約車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行業(yè),市場增幅趨緩,形成以滴滴一家獨大的格局。美團打車的強勢介入,并未形成市場增量,只是通過大額補貼的模式,導流司機和乘客,從市場存量里切掉一塊蛋糕。而滴滴為了鞏固地盤,也采取了同樣的補貼政策,網約車行業(yè)再次陷入“補貼大戰(zhàn)”之中,由于雙方投入資源相當,實則形成對沖效應,無法擠掉對手,反而都大幅失血,對資金壓力很大,必將不可持續(xù)。
而且,雙方不僅在網約車里開戰(zhàn),還在外賣領域大搞補貼戰(zhàn),這兩個領域都是非常燒錢的游戲,如果任由“價格血戰(zhàn)”下去,雙方都會傷筋動骨,或因虧損過大而影響財務安全。對于這兩家在極力擴張業(yè)務邊界的“獨角獸”來講,現(xiàn)在迎來了上市融資的政策利好期,擴大業(yè)務規(guī)模固然是好事,可以靠講故事擴大市值,可要是因價格戰(zhàn)而持續(xù)虧損,那么也會給上市之路蒙上陰影。
美團、滴滴在網約車和外賣領域展開的“補貼大戰(zhàn)”,主要目的都是爭搶市場份額。如果在市場拓荒期,“補貼大戰(zhàn)”能夠起到教育用戶、快速打開市場的效果,可如今網約車和外賣的市場均已成熟,再搞“補貼大戰(zhàn)”的話,其中的負面效應就不容忽視。近期南京、上海、無錫等地暴露出的各種市場亂象,諸如刷單、馬甲車、訂單爆滿、延時送餐、消費體驗下降等,就是最好的例證。
此前無錫工商局約談三家外賣平臺,叫停不規(guī)范經營,平臺均取消了補貼。上海、南京等監(jiān)管部門亦約談網約車平臺,加強對非法網約車的打擊,隨后滴滴、美團相繼取消了打車補貼。由此說明,“補貼大戰(zhàn)”已經不合時宜,被叫停乃在預料之中。
我國已進入消費升級階段,簡單的價格戰(zhàn),令企業(yè)疲于奔命應付,難以靜下心來改善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無益于產業(yè)的良性發(fā)展,遭到各方的批評。取消“補貼大戰(zhàn)”后,平臺也應適時轉變發(fā)展思路,依靠精細化管理完善企業(yè)制度,促進企業(yè)關切自身競爭力,更加重視消費體驗,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通過有序競爭刺激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