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6-25 10:56:25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何勇海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廁所革命”讓群眾用上了衛生的廁所,成為最貼心的精準扶貧。當前我國進入脫貧攻堅關鍵階段,鄉村振興穩步推進,堅決推進農村廁所改造對新農村建設具有標志性意義。但記者調查發現,中央高度重視并不斷出臺相關方案及措施的農村改廁,在一些地方卻“變了味兒”,出現了半吊子的“尬廁”——沒墻、沒頂,只有個蹲便器。(6月23日新華社)
房前屋后、鄉間路邊、山坡溝里……沒有圍墻、沒有頂棚、裸露在外的蹲便器隨處可見,有村民說,“村里到處都是蹲坑,沒有一個能用”。這是新華社記者在山西婁煩縣的所見所聞,這樣的農村廁所改造,到底改造來何用?要知道,農村“廁所革命”意在讓農民告別“房前屋后搭茅房,冬天如廁凍屁股,夏天蠅蚊揮不去,稍不留神掉糞坑”的尷尬,而沒墻沒頂、只有個蹲便器的“廁所革命”,其實是讓農民變相置于原來的如廁尷尬當中,還落得勞民傷財的罵名。
那么,一些農村的廁所改造,為何會落到這步田地?表面上看,當然是缺錢。婁煩縣衛計局一負責人說,改廁資金由市縣兩級財政各出1000元,建好一個廁所不到3000元,市級財政能保證,但縣級財力捉襟見肘,所以廁所只建成了地面部分,圍墻和頂子需要村民自己負擔。實際上,縣級財政缺錢只是托辭罷了,只要擠一擠,總還是有的。在婁煩,有一家村民一年平均收入不到3000元,雇人把廁所建好,費用約1000元。政府建好一個廁所真的要花費近3000元么?
說穿了,一些農村的廁所改造之所以會搞成只有蹲便器的“半吊子工程”,主要是因為相關部門在思想上不夠重視,認為是小事一樁。然而國家旅游局去年發布的《廁所革命推進報告》提到,農村80%的傳染病是由廁所糞便污染和飲水不衛生引起的,其中與糞便有關的傳染病達30多種,最常見的有痢疾、霍亂、肝炎、感染性腹瀉等。故農村“廁所革命”不只是建設美麗中國、美麗農村的需要,更是建設健康中國、健康農村的需要,可提升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品質。
在思想上不重視,就會在行動上流于形式,搞農村“廁所革命”的表面工程,或單純追求數量,卻不講求實用性。這就不難理解,婁煩縣一些村的農村廁所改造為何會追求人均擁有一個蹲便器了——只是為完成數量而不管質量。與沒墻沒頂、只有個蹲便器的農村“廁所革命”相比,另一種形式主義也是要不得的:有的地方在農村花巨資修建所謂的“五星級”廁所,這種華而不實的做法同樣也是浪費公共財政。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才是農村“廁所革命”的應有姿態。
對農村而言,物質文明看廚房,精神文明看茅房。因此各地都應對流于形式的農村“廁所革命”說“不”。相關部門在檢查驗收這方面工作時,不能只聽匯報、看看臺賬,也不要僅僅走訪下級安排好的檢查驗收點,而是要普遍性地詳查實情、細聽民意,對弄虛作假者予以嚴肅追責。同時要多渠道籌集、充分保障改廁資金,盡量讓農民少花錢甚至不花錢就用上無害化衛生廁所,比如鼓勵農戶以材料或以出工等形式參與。要集中財力建幾個能用的,而非追求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