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上月下旬,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專題展廳拉開序幕,3名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實踐者,以云南、甘肅、山西和廣東的4個鄉村為落腳點,探索中國鄉村振興的不同路徑。其中,順德杏壇“青田范式”作為全國典型鄉建案例之一,也成為了此次展覽的重點內容。
展覽海報
藝術如何介入鄉村建設,藝術鄉建的模式是否能為鄉村振興提供不一樣的發展路徑?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韓子勇表示,帶著這樣的疑問,才有了這次的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鄉村振興需要有藝術家、設計師們的身影,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為鄉村建設服務”。參與展覽的3名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實踐者,也以自己多年的鄉村建設實踐經驗,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廣東工業大學、順德區和杏壇鎮領導、榕樹頭基金會現場合影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左靖的“云南景邁項目”,通過民居改造、公共建筑設計等,旨在搭建鄉村與城市的鏈接。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靳勒的“石節子美術館項目”,以“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理念,激發村民的藝術熱情,將自然村打造為黃土地上的美術館。廣東工業大學藝術鄉村建設研究所所長渠巖的“從許村到青田”項目”,則是歷時十余年、橫跨南北地域的鄉村實踐,試圖探索一條中國鄉村復興的文明路徑。
央視新聞移動網現場直播采訪渠巖教授
“當初選擇青田就是因為它的普通,因為普通才具有普遍性,從青田總結出來的‘青田范式’才具有可推廣性與示范意義”,渠巖認為,有400年歷史的青田,保留下了嶺南鄉村的部分特質,例如祠堂宗族、桑基魚塘、關帝崇拜等,通過青田歷史調查、村落脈絡溯源、建筑民居梳理以及與村民互動等方式,整理出了一條系統、完成的鄉村復興的文明路徑。
“鄉村價值最重要的不是建筑價值,也不是文物價值,也不是遺產價值,而是鄉村的禮俗文明,”這既是青田項目推進的理念,也是青田正在發生的改變。例如,恢復鄉村傳統的青少年成人禮“燒番塔”,讓青少年潛入河塘挖出塘泥壘番塔,當熊熊烈火從高聳的番塔塔口噴出的那一刻,喚回的不僅是鄉村傳統,更是鄉村青少年的一份對于家鄉和社會的責任感。
策展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方李莉女士接受央視采訪
順德杏壇“青田范式”作為全國三個典型鄉建案例之一進京參展,杏壇鎮黨委書記柯宇威也是一路隨行,他認為,青田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也是村民學習、理解與接受的過程,村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變成鄉村振興的主體,這是一個很好的轉變。同時,鄉村振興不是簡單地大拆大建,鄉村振興是要改善村民生活環境的同時,要對鄉村的文化和習俗進行保留與傳承。
據了解,2016年3月19日, 城市化委員會戰略合作機構順德榕樹頭村居保育慈善基金會在順德江義古村成立,以此舉措積極推動順德地區的鄉村建設。如今,青田——原本一個只有163戶村民、人口722人的順德杏壇龍潭村下屬的一個村民小組,沒有歷史文化遺產,沒有文化名人,更沒有政策扶持,卻成為了探索鄉村復興文明路徑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相關鏈接
“青田范式”:3年成長記
2015年12月初,廣東工業大學城鄉藝術研究所所長、當代藝術家渠巖,受時任順德區政府政務委員徐國元、廣東工業設計協會胡啟志邀請來順德做鄉村考察。
2015年12月6日,渠巖由時任順德農業局局長何允唐、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葉彩潔陪同、杏壇文宣辦工作人員,青田人劉偉杰引薦,第一次來到青田。渠巖被水鄉青田吸引,決定在青田做鄉村建設。
2016年3月19日,順德榕樹頭村居保育慈善基金會在順德江義古村成立,以此舉措積極推動順德地區的鄉村建設。順德企業家馬錫強被推舉為基金會會長。在成立大會上,榕樹頭基金會、杏壇鎮與廣東工業大學城鄉藝術建設研究所,三方共同簽約鄉村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并決定實施青田鄉村復興計劃。
2016年5月,廣東工業大學校長陳新,由順德區委常委、杏壇鎮黨委書記謝順輝、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書記黃學嬌和副院長胡飛陪同,親自來青田考察。
2016年6月,廣東工業大學城鄉藝術建設研究所與杏壇鎮政府簽署青田鄉村建設與文明復興合作項目書。
2016年9月,由榕樹頭村居保育慈善基金會投資推動的,青田首批民居改造計劃1、2、3號院啟動。
2017年3月19日,在青田舉行的榕樹頭村居保育慈善基金會成立一周年的慶典上,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師孟建民發布“中國鄉村文化活動日”,渠巖根據自己十年的鄉村建設經驗,在青田提出中國鄉村建設新理論,在大會發布《青田范式:中國鄉村復興的文明路徑》。廣東工業大學城鄉藝術建設研究所青田工作坊、廣東嶺南鄉村建設協同創新研究院(由廣東工業大學、榕樹頭村居保育慈善基金會、杏壇鎮政府三方成立)佛山市順德區鄉村建設研究院、在青田掛牌。
2017年4月,榕樹頭村居保育慈善基金會正式進駐青田,推動青田鄉村建設工作。
2017年5月 由榕樹頭村居保育慈善基金會推動,佛山市設計師協會實施的,為青田村民修繕民居的《繕居工程》在青田啟動。
2017年5月20日 青田村民自發組織的“青田坊慈善基金會”成立,由新鄉賢和有愛心的村民捐款,宗旨:敬老,扶貧,助學。
2017年9月23—26日,著名社會學家、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渠敬東來青田考察。
2017年9月19日—21日,國家藝術基金鄉村藝術建設人才培訓計劃在青田舉辦,3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接受了專家的培訓課程。
2017年10月5日,佛山市市長朱偉、順德區委書記郭文海來青田調研,充分肯定青田鄉村復興的理念與實踐,并給與大力支持。
2017年10月20日,杏壇鎮舉行《青田鄉村建設、規劃與文明復興》項目匯報會,渠巖在會上匯報了青田復興項目書,獲得鎮政府通過。
2017年12月5日,榕樹頭基金會發起“青田家園行動”,青田鄉建工作者成為志愿者,每周四下午為青田義務勞動一小時。隊委、村民、社會熱心人士加入了家園行動,村民對鄉村家園的熱愛和責任感得到了提升。
2018年3月19日,廣東省農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廖森泰向青田村民講述順德桑基魚塘的故事,以及如何通過桑基生態,發展有機農業,構建良好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榕樹頭基金會舉辦的公益講座“青藜講座”,邀請學者講述本土傳統文化故事,與青田村民充分溝通和情感交流,傳達共建家園和構建美好生活的祈愿。
2018年5月18-24日,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順德區杏壇鎮人民政府以及榕樹頭村居保育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青田論壇”暨順德鄉村考察活動。這是國內最高層次的鄉建論壇,由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藝術評論家等18位頂尖學者圍繞“中國南方鄉村的變遷與重建”主題展開討論。學者們從青田鄉建實踐的審視和思考出發,探討更廣泛意義上的鄉村問題,為青田和嶺南地區的鄉村建設提供重要的思想資源。
2018年5月20日,著名攝影師何崇岳先生為青田村民拍攝大合照。青田是村民祖祖輩輩共同生活的家園,也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每一位村民都希望回歸家庭的溫暖,彰顯往昔家族的榮耀。
2018年5月25日,由順德區農業局與嶺南鄉村建設研究院主辦的“鄉村振興大講堂”首期在青田舉行,由渠巖教授主講“鄉村復興的意義與建設策略”。鄉村振興大講堂致力于培養和提升順德鄉建工作者和村居基層干部對鄉村振興的認識和理解,傳播鄉建理念和實踐方法。
2018年6月10日,青田村民逐漸接受了渠巖教授的鄉村保護理念和措施,參觀老宅修復項目后無不贊嘆羨慕,一些原來準備拆舊房建洋樓的村民,也改變了想法,紛紛向鄉建團隊主動請教,為他們改造民居提出建議和幫助。
2018年6月18日,趙勤+妞妞樂隊特意為村民準備了一場“妞妞與歌:致青田”民謠演唱會,讓村民共享一個不一樣的端午節。青田舞蹈隊在演唱結束后上臺起舞,將氣氛推向另一個高潮。鄉村民謠演唱會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一座橋梁,可以讓音樂和藝術走進每個人的心里,讓傳統和當代文化的魅力相融合,為鄉村生活注入更多元的活力。
2018年9月24日,在渠巖教授和北京大學哲學系吳飛教授的指導下,青田中秋燒奔塔民俗活動重新注入其文化內涵,重現青田成人禮儀式,讓村民回到曾經熟悉的禮俗傳統中,讓社會重新認識禮俗的意義和傳統的力量,重建鄉土社會道德秩序。
2018年10月-2019年1月,佛山市財政支持2000萬元用于青田公共建設和鄉村保育,杏壇鎮政府負責項目統籌和實施,包括污水處理、河涌清淤、文物修復、石板路修復等的工程項目已于2019年1月完工,青田村落環境更加舒適美好。
2018年11月10日,廣東工業大學成立60周年之際,榕樹頭基金會捐贈50萬元在藝術與設計學院設立“渠巖鄉村建設獎學金”,希望助力鄉建人才培養,推動正確鄉建理念的傳播,帶動年青人投入到鄉建研究和實踐中,并吸引社會對鄉村保育和振興的關注和支持。
2018年12月10日,“廣東工業大學青田學院”在青田揭牌成立。青田學院是廣東工業大學落地青田的藝術鄉建研究與教學機構,也是與榕樹頭村居保育公益基金會的合作鄉村建設的學術項目,承擔著藝術鄉建的教學、科研、創作與交流任務。
(信息來源:佛山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