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汛以來,我國多個城市遭遇強降雨天氣,武漢、杭州、南昌、北京、長沙、成都等,不管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都發生了程度不同的內澇,紛紛化身“山寨威尼斯”。部分城市交通幾近癱瘓,市民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多個城市防汛部門進入應急狀態。如何防治城市內澇,已成為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逢雨必澇、暴雨必癱,每年一入夏,不少城市便會陷入這種循環之中。面對社會各界的質問和輿論批評,有的地方把責任推給“上天”多變的臉,或者歷史客觀原因。要么是氣候異常,雨水突襲,難以預測;要么是城市排水管線陳舊,欠賬太多。總之,全不見對城市建設規劃的反思,對失職人員消極被動應急的問責。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就讓一座城市局部交通癱瘓,確實令人沉思。
看看法國巴黎的下水道,建有完善的實時監控體系;地處沙漠的沙特一些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施工也絕不心存僥幸,以致可以應對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日本更是小心嚴謹,30多年前即專門頒布了《下水道法》,對技術指標和排水能力均有嚴格的法律規定。
西方許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用了百余年照樣好好的,真的可以稱之為是“系統”。反觀我們的很多城市,排水系統應該稱之為小管道,動不動就堵,以至于有的城市路段常在翻挖。
筆者認為,城市建設發展思路與規劃,應該是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首要思考的大問題。城市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空間預備儲備等,更應該早規劃早布局。
城市下水道是城市正常運行的一條“生命線”,事關城市發展與百姓生活。面對今年城市內澇頻繁發生的現象,絕不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該科學發展,切實抓好排水系統這項看不見的工程,做到未雨綢繆,防水患于未淹之時。
城市建設要規劃先行,不僅要重視“地上”,更要重視“地下”。中國社會科院學者袁曉勐指出:“目前部分城市的規劃體制、城市規劃隊伍、城市規劃理念等,還帶有嚴重的計劃經濟意識和色彩,普遍表現為重生產發展、輕生活需要;重經濟效益、輕環境和諧,重短期利益、輕長期需求;重地面建設、輕地下建設,遇到城市災害也就束手無策。”
袁曉勐的話點中了不少城市積弊。這種“短視”導致澇時“街似海、車似船”,旱時又限電限水。城鎮化發展到現在,重視科學發展統籌兼顧,尤未遲矣。城市規劃建設,既要重面子“扮靚”,更要重“里子”“清熱去濕”,以百年之計高標準抓好城市排水系統等相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充分考慮到城鎮化發展空間,城市人口增長和城市規模擴大的因素,不要年年挖、歲歲修。
有必要啟動問責機制,對城市管網建設管理工作與現狀做一番全面的檢查和評估。逢暴必澇,不能總是拿極端天氣、歷史原因作借口。不少地方每年都投入重金改造下水道管網,效果往往不明顯。啟動問責機制,強化“有權必有責”的執政理念,也能較好平滑社會情緒,回應民眾質疑。
今年以來,武漢、北京等地已經相繼啟動了問責制度,武漢市還免去市水務局分管副局長的職務。通過問責、履責,對現有排水系統該擴建的擴建,該疏浚的早疏浚,防水患于未生之時。
這樣的問責,既教育當事人,警告其他不作為官員,表明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心,也體現了對群眾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