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莞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明顯改變,自主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產業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效。
勤練“內功”的同時,東莞積極給力深莞惠“一體化”,融入珠江東岸區域一體化大局,在區域合作、交通對接、產業轉移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果。
如今,務實、求變的東莞,城市輻射力日益增強和凸顯,正鯤鵬展翅,逐漸在珠三角一體化的盛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產業: 積極分享“一體化”盛宴
圍繞周邊地區支柱產業與大型項目的發展趨勢,結合實際情況和自身優勢,東莞著力加強與周邊地區在裝備制造、汽車配件、精細化工、電子信息、商貿物流等產業的合作,著力打造區域產業鏈優勢,提升產業和城市競爭力、輻射力。
在珠江東岸的軸線上,東莞處于廣州與深圳的黃金走廊之間,如果再算上香港,地理優勢不言而喻。而在珠三角發展的“A計劃”中,中間一橫便是橫跨珠江的虎門大橋,東莞在珠三角“一體化”中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
早前曾有來自坊間的聲音質疑,深莞惠“一體化”就好比富人和窮人吃飯,東莞不愿意“上桌”。《綱要》實施之后,盡管莞惠高速開通、跨市公交運營等利好消息不斷,但相對于產業經濟等宏大構想的實現,東莞不夠給力。
不過,事實無疑是回應質疑的最有力武器。2011年4月18日,深圳·東莞·惠州三市第五次聯席會議在東莞召開。如果說前四次聯席會議,更多是在探索的話,那么,這次會議的產業合作走向了縱深。
當天簽署的《深莞惠關于產業發展合作的協議》顯示,三市將共同建設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區域服務和創新中心,把深莞惠經濟圈打造成珠三角一體化先行區。
協議從邊界地區產業合作、三地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大亞灣區域產業合作、現代服務業、勞動保障等六大層面作了詳細的規劃,提出了很多具體目標,特別是對三市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提出了較多創新舉措。
不難看出,根據珠三角規劃綱要的指引,東莞已和深圳、惠州簽訂了三市緊密合作框架協議,建立了黨政主要領導參加的合作機制,積極穩妥地構建城市規劃統籌協調、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發展合作共贏、公共事務協作管理的一體化發展格局。
其實,回顧過往,細心的人不難發現,從2009年2月,三市首次召開聯席會議以來至2011年4月18日三市黨政領導再聚首,已經是第五次開聯席會議。三市簽署合作協議已超過50項。
隨著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入推進,珠三角地區各市實現快速、協調發展,中心城市輻射帶動的龍頭作用越來越突出,區域產業關聯越來越密切,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社會資源的綜合利用逐步走向一體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的空間布局不斷得到調整和優化。
善弈者謀勢,善謀勢者成事。東莞緊緊抓住了當前的機遇,從未停止過區域合作的步伐。圍繞周邊地區支柱產業與大型項目的發展趨勢,結合實際情況和自身優勢,東莞著力加強與周邊地區在裝備制造、汽車配件、精細化工、電子信息、商貿物流等產業的合作,著力打造區域產業鏈優勢,提升產業和城市競爭力、輻射力。
交通: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
東莞軌道交通實施“內聚外聯”,工程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中,屆時一號線將與穗莞深、佛莞等線換乘,二號線將與廣深港客運專線、廣深鐵路等線換乘,東莞將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
融入珠三角一體化,交通當先行。在這方面,東莞早已先行一步。
滄海橫流安足慮,鯤鵬擊浪從茲始。早在《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出臺之前,東莞市交通局就開始謀劃與周邊城市的交通對接問題,東莞的多條道路在設計規劃時,都考慮了與周邊城市的對接。
2011年4月9日,東莞與廣州交界的最后一個普通公路收費站江南收費站的停止收費,正式標志著我市實現跨區域年票互認,一體化由紙面走向現實。所有異地車輛進入東莞境內,只要不上高速,即不存在收費的問題。
為推進珠江口東岸經濟一體化發展,深莞惠“先行先試”,東莞主動謀求融合,大興軌道交通建設,積極向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目標推進;撤銷轄區內與周邊市交界處的所有普通公路收費站。
為推進深莞惠三市路網對接,三市聯席會議連續三次將交通路網對接作為重要議題研究,多個項目達成共識。目前,三市共簽署了3份路網連接協議,確定了31項道路連接建設計劃,其中涉及東莞的道路連接項目17個,包括高速公路建設項目6個,地方公路建設項目11個。困擾深莞惠邊界的多條斷頭路也在2011年有了新進展。
軌道交通建設極大增強了東莞的輻射力。經過努力,東莞成為繼蘇州與無錫之后,全國第三個、廣東第一個獲批建設城軌的地級市,此舉意義深遠。東莞共規劃了4條市域軌道交通,線路總長218.3公里,耗資達1000多億元。
東莞軌道交通實施“內聚外聯”,工程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中,屆時一號線將與穗莞深、佛莞等線換乘,二號線將與廣深港客運專線、廣深鐵路等線換乘,東莞將融入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
與此同時,東莞正以深莞惠臨界地區的設施銜接作為推進一體化的工作抓手,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經市交通運輸局與周邊城市協調,已開通4條跨市公交化班線,極大地方便了三地乘客。
未來,三市爭取盡快撤銷區域內所有普通公路收費站,實現“不上高速公路不繳費”,三市交通運輸一體化規劃初稿也將于今年底完成。
當一市資源成了三市共同資源,這不僅營造了三地共贏發展的良性格局,也將為整個珠三角一體化創造出共同治理新模式。
有專家評價道,東莞花大力氣推進交通一體化,用意不僅僅在于鋪開“條條大道通羅馬”的康莊大道,更是直接提升了東莞的輻射力、影響力,使東莞更好地融進區域一體化大局。
城市:“強心”策略力促城市升級
東莞要立足“一主三副兩支點”的城市空間布局,在高標準推進城市中心區建設的同時,實施差異化的區域發展策略,加大對城市副中心和區域性中心鎮的建設投入力度,促進區域綜合服務職能聚集,提升區域中心的城市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
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世而制。謀求東莞輻射力的提升,單是融入區域一體化并不夠,還需要城市升級苦修“內功”。在這一點上,東莞從來不掩飾自己對城市升級的渴望。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在新一輪的城市化浪潮里,內外兼修是東莞的驅馳正道。沿著這條思路,東莞率先打響了城市升級硬仗,實現了城市空間、功能、品位和內涵的全面提升。
城市升級,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從何做起?東莞的決策層高瞻遠矚,抓住了中心區的“龍頭”,按照“中心提升、東西推進”的格局,加大統籌調控力度,通過空間格局的調整力促城市升級。
在“中心提升”方面,嚴格執行“全市一張圖”(按總體規劃來發展,鎮區規劃服從總體規劃,避免重復建設),“兩級同步走”(市、鎮建設工程同步推進,相互促進),“三個一體化”(市政基礎設施、社會公共設施、生態園林設施集中考慮,統一規劃)的發展策略,加快中心城區建設,不斷提高中心城區的首位度。
喜訊不斷傳來:市行政文化中心區已經成為東莞標志性片區,著力開發建設的松山湖、虎門港、東莞生態園等產業新區正日益成為產業新城,已初步形成市中心區功能強大、其他地區優勢互補的現代化城市格局……一路艱辛,一路成績,中心區的“龍頭”輻射效應已然凸顯。
積極謀變的東莞并沒有滿足于此,“東西推進”是另一步新棋。通過合理調整公共資源投入方向,加大對支點城鎮建設的支持力度,依托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如東莞東站、虎門站、虎門港等,大力發展常平、虎門等支點城鎮,空間結構合理、主導功能突出、區域特色鮮明的“一中心、多支點”的現代化組團式城市發展格局逐漸浮出水面。
當外界贊譽東莞的城市提升、服務功能和輻射力都取得巨大成就時,8月18日,在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工作會議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志庚一語中的,提出了“城市功能提升再出發”。
在市委市政府的新思路里,“強心”仍占據頭等地位。東莞要立足“一主三副兩支點”的城市空間布局,在高標準推進城市中心區建設的同時,實施差異化的區域發展策略,加大對城市副中心和區域性中心鎮的建設投入力度,促進區域綜合服務職能聚集,提升區域中心的城市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
同時東莞還將加快推進大市區中央商務區、中央商貿區建設,打造服務功能完善、環境優美、集聚力和輻射力強的城市核心區。中央商務區重點集聚總部經濟、金融服務、貿易商務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配套發展策劃設計、市場營銷、資產評估、投資顧問、管理咨詢、物流管理等新型服務業。
中央商貿區要大力吸引國內外知名品牌、商貿和餐飲娛樂企業入駐,通過發展品牌旗艦專賣店、新型購物中心,全面提升商圈規模和檔次。各鎮街尤其是專業鎮,要圍繞自身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加快發展與科技創新、市場開拓和人才培訓的生產性服務業。
發展未有窮期,奮進永不言止。可以預見,只要依據“強心”策略,沿著引領城市升級的正確道路堅定前行,推進大市區中央商務區、中央商貿區建設,打造輻射力強的城市核心區,提升區域中心的城市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積極融入區域一體化大局,東莞定能鯤鵬展翅,登高翱翔。
▲專家點評
暨南大學教授 封小云:
著眼大珠三角制定全局性戰略
東莞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需要關注未來珠三角都市圈形成后可能帶來的影響。封小云認為,從大東京都市圈等多個都市圈發展經驗來看,珠三角未來空間一體化必然帶來區域內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改變,從而勢必導致產業空間的重組,東莞必須做好戰略性準備。
在珠三角空間一體化進程中,珠三角1小時經濟圈、廣東2小時經濟圈、廣東與周邊的4小時經濟圈,以及廣東與京滬的一日經濟圈也將逐步形成。
為此,她建議,東莞的產業布局和產業升級必須對應即將形成的珠三角都市圈格局,產業定位必須打開思路,突破東莞本身的行政界限,著眼于整個大珠三角的各種資源集聚和利用,制定全局性戰略。
中山大學教授 林江:
市級政府推動打破行政壁壘
林江認為,“一體化”應該由市一級政府來推動,而不是依靠區一級或鎮一級政府對接。就像深圳與東莞存在不少“斷頭路”,不應互相指責,僅依靠區一級或鎮一級政府來溝通,而是需要市一級政府雙方拿出誠意,共同推動交通路網的接駁工程。
深莞惠之間,競爭沒必要回避,更要看到合作的未來。以深圳和東莞的關系為例,深圳有現代金融業、創業板和發達的物流業,而東莞多年前就提出打造“珠三角新興物流城市”的目標,但培育出來的大企業并不多。那么,深圳的金融機構可以進駐東莞,尋找并培育中小企業,推動中小企業上市。而東莞企業則可以依靠深圳金融機構的輔助上市融資,把企業做大做強,甚至可以引進深圳先進的物流企業,促進東莞物流業的發展。
林江表示,東莞規劃中的長安濱海新區,可以成為“深莞惠一體化”發展的突破點。長安濱海新區不是為了建成另一個“松山湖”。現在的松山湖,有一個龐大的行政機構在支撐,需要不少的行政費用。而長安濱海新區能否另辟蹊徑,從深圳購買最好的公共服務。規劃、消防、治安等方面都承包給深圳市,由深圳市的先進管理團隊幫助東莞管理。這樣一來,長安濱海新區節約了行政費用,又提高了辦事效率,還為深莞惠“一體化”發展提供了一個樣板。
▲委員聲音
市政協常委、東莞理工學院科研處處長 劉治猛:
借鑒異地經驗共建產業轉移園
劉治猛認為,深莞惠“一體化”發展的同時,要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錯位發展。深圳有強大的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東莞有享譽中外的制造業,惠州的土地儲存量不小,發展后勁很足。劉治猛說,深圳的金融業是3市的“領頭羊”,可以把金融機構延伸到其他城市,提高東莞、惠州的金融服務水平;東莞的制造業,則可以為深圳的產業做配套,提供配套設施。為了避免出現同質化問題,3個城市“一體化”進程中,不能看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就一窩蜂似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所以,深莞惠要發揮好協同與聯合的機制,發揮各自優勢,進行高效的錯位發展。
廣佛肇“一體化”的交通、產業轉移等多方面的先行,為深莞惠“一體化”提供了經驗。佛山順德獲得了英德市北郊的清遠華僑產業園的25年土地使用權,英德方面下放了屬地管理的審批權限,承諾25年內按5:5的比例與順德共享產業園的稅收、GDP、工業產值,以實現共贏。
劉治猛認為,順德與英德共建產業園的模式,可以供深莞惠借鑒。深莞惠3市的產業轉移可以在內部完成,共同建設產業轉移園。
不過,“深莞惠‘一體化’的進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一件一件地去完成,由易到難,建議先完成水環境治理、交通路網接駁、產業轉移園建設以及人才培養等,再推進其他事情。”劉治猛說。
▲相關鏈接
深莞惠一體化大事記
1、2009年2月27日,深莞惠三市簽訂《推進珠江口東岸地區緊密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建立三市黨政主要領導聯席會議制度,就合作中的重大事項進行商討。
2、2010年5月1日起,東莞、深圳、惠州三地共18家社保定點醫院,正式開通異地聯網結算。
3、2011年3月30日,深莞惠三市邊界26個收費站同時取消收費,為實施珠三角交通一體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4、2011年4月13日,深莞惠三市企業登記部門聯合召開工作會議并簽署備忘錄,申請人在三市異地設立企業或分支機構時,可直接在本地提交申請。
5、2011年4月18日,深莞惠三市第五次聯席會議在東莞舉行,簽署了《深莞惠邊界地區坪新清片區規劃開發的合作框架協議》等多項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