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土地副總督察甘藏春近日表示,土地資源配置的最終目標是取消土地供應雙軌制,提高土地供應和調控能力。以“充分市場化”來減少“非市場”方式出讓土地中的腐敗行為。
此言一出,聞者無不歡欣鼓舞。土地供應雙軌制弊端多多,某些掌權者往往大筆一揮就是“萬畝良田”,每年都以“非市場”的方式出讓著大片“肥美”的國有土地。而現在,將土地的劃轉納入到整個市場體系之中,似乎可以解決遺留下來的頑疾和腐敗。但這真能使“土腐”這塊頑疾藥到病除嗎,充分市場化真就是治理土地腐敗的“尚方寶劍”嗎?
其實不然,以此前所見的報道,我們大抵可以有這樣一個共識:并非是土地雙軌制才使“土腐叢生”,而是我們不健全的監督機制和程序上的不正義在興風作浪。可以想見,現在即使是我們將土地劃撥納入到了市場流轉之中,那么在監督缺位和程序不正義的情況下,仍然有著土腐滋生的溫床。以招標、拍賣、掛牌等充分市場化方式來出讓土地固然甚好,但各個環節又都可以“人為而治”,如果缺乏必要的制約,我們又怎能對它寄予厚望呢?
我們知道,國家劃轉土地通常是用兩種方式,但不管是政府此前無償劃撥國有土地給使用單位,還是通過市場化手段有償出讓國有土地,最后都必須交由具體的部門和人去執行。然而可惜的是,即使先前我們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法律法規,但并沒有真正達到有效遏制土地腐敗的目的。
在這種背景之下,即使我們現在走國有土地劃撥“充分市場化”的路子,但沒有了監督和程序上的正義,或將法律法規拋之腦后,那么消除“土腐”只能停留在技術和方式方法層面。對這柄“充分市場化”的“尚方寶劍”,我們也就不要寄望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