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農民工子女受教育過程中的貧困代際傳承問題
時間:2011-11-01 09:36:31
來源:地方治理網
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再次成為近期社會熱點,這也是現時期中國義務教育新的難點和薄弱環節。中國進城農民工數量已經超過了2億人,在這2億人的背后,有 7000多萬他們的孩子。這些孩子的教育是“三農”問題的核心,關乎農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關乎社會公平與法治原則的實現,關乎我國勞動力資源 的整體發展后勁以及和諧社會的建設水準。
美國學者哈靈頓(Harrington M.)認為,窮人是一種文化、一種制度和一種生活方式,貧困一旦成為事實就無法改變;它本身具有代際傳遞的規律,將會一代一代地延續下去,出生在貧困家庭 的孩子幾乎不可能逃脫他們父母所遭受的苦難和艱辛。30年來,國家的轉型在繼續,但底層個體命運的轉型卻逐漸陷入停頓。尤其是因為農民工子女在受教育過程 中遭受的機會不均等,導致農村學生的求學之路越走越窄。通過對河南省部分地區的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狀況進行調查和研究,筆者發現農民工的子女在受教育過程 中較普遍地存在著貧困代際傳承問題。
第一,絕大多數的農民工子女在家鄉讀書。在有義務教育學齡子女的受訪者中,其子女在家鄉或其他地方讀書的占58.9%,在父母務工所在地讀書的占 42.1%。在父母所在地就讀的農民工子女中,公辦學校就讀的占25.3%,民辦學校就讀的占73.6%。絕大多數的農民工子女在家鄉讀書,由老人看護, 導致他們既不能接受良好的系統的教育,對形成健全的人格也帶來不利的影響。
第二,學生流動性大。在農民工子女就讀的學校中,平均每個學期總有30%左右的學生處在流動狀態。部分學生由于父母工作變動而頻繁轉學,五、六年級學 生流動性更大。無本地戶籍的外來人口子女進入公辦初中,或跨學區升學,他們除了要參加當地初中的考試,還要繳納一定的費用。因此,大部分學生會選擇回老家 繼續學業。父母通常會在小學快畢業的時候將孩子送回原籍,從而造成了大部分農民工子女學校的小學生急劇流失。
第三,農民工子女升學難。主要表現在“初中升高中難;高中上大學難上加難。”上世紀90年代,“高考移民“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為打擊這種“投機”行為,紛紛制定和出臺各項政策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非生源地戶口的考生禁止在當地參加高考,需要回到戶口所在地參加高考。” 農民工子女本不屬于“高考移民”,但卻被政策框于其中。這些農民工子女大多數是隨父母在城市就讀,但由于沒有戶籍,最終被歸于“高考移民”之列,只能回到戶口所在地參加高考。這樣一來,現行的教育制度就把農民工子女在城市通過高考、進入大學以實現向上社會流動的渠道,間接地固定在了社會底層的低劣位置上。
第四,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環境差,缺乏競爭力。與公立學校相比,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子弟學校、民辦學校大多數是不規范的。在硬件設施上,由于農民工子弟學 校和民辦學校基本屬于私立性質,既沒有國家政策補貼,又缺乏資金來源,所以學校的硬件設施極其簡陋,基本的教學用房都得不到保證。在師資力量上,私立學校 從事教學的老師,大多數是沒有正式編制的老師,他們的工資甚至是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更不要說享受其他各種福利待遇。與公立學校學生相比,農民工子女根本沒有競爭力。
第五,教育資源不平等。調查顯示,貧富教育的差別越來越大,良好的教育確實需要大量金錢投入。現在城市里校內的尖子生,除了有好的家庭教養外,父母都舍得花錢,小時候就送他們進各種培訓班,學習各種特長,甚至請名師家教。窮人的孩子要想成績好,光能吃苦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起跑線上他們就已經低了一個級別。
“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農村尖子生相當于城里差生。這種現象應該引起社會的重視。教育作為現代社會向上流動的最重要的手段,是底層群體改變其 結構位置的幾乎唯一的渠道。作為公共服務的一種,教育具有公益性,本應由政府提供。然而現行的國家和地方教育制度,卻未能讓農民工子女獲得平等的教育權利和資源,在農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方面,出現“政府失靈”的現象屢見不鮮。農民工在城市里過著拮據的生活,工作不穩定,變動大,甚至處于非常規生存狀態;他們無法獲得現行體制的有效保護,城市的社會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線、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政策和體制離他們很遠。由于他們也不可能在變動不安的工作中積累他們的 資歷和社會資本,為他們的子女提供向上流動的必要條件,在城市又缺乏牢固的“根基”,這些現實條件的制約往往使他們無法照顧好子女的學習生活,甚至無經濟 能力供孩子上學,特別是上大學;即便上了大學,有了與城市居民的子女一樣的學歷和能力,要想在城市謀得一份理想的職業,仍然會有種種困難。在他們的子女中,初中畢業后不繼續上學而去找工作的情況相當普遍。對于這些完成了初中教育就被直接拋入社會的孩子而言,在前方等待他們的不是錦繡的前程,而是與父輩類似的生活環境。現代化的加速發展,將會持續強化父輩教育水平和職業地位對子女未來的影響。由于在一些基礎薄弱的農民工子弟學校所接受的劣質教育,這些農民工子女基本喪失了向上流動的機會,而遭遇了和父輩一樣混跡于底層的階級狀況再生產的命運。
現階段,我國重點高校和一些義務教育學校的教育機會,明顯地偏向那些擁有優越的組織資源、文化資源和經濟資源的社會階層子女。階層差異導致成功機會不均等,更隱蔽地表現在教育過程中的機會不均等。《當代中國社會流動》研究報告表明,目前我國處于社會優勢地位的階層,其子女職業繼承性明顯增強。調查數據 表明,干部子女的機會比常人高1.2倍。在國家重點院校,具有較強的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強勢社會階層的子女占有較大的份額,教育資源、教育質 量相對薄弱的地方性院校聚集了最多的農村學生和最多的高校貧困生。尤其是像“保送、加分、自主招生考試”等高考政策,疊加了優越家庭的優勢。以某重點高中 為例,每年上清華、北大的就有十幾個。全班同學家庭一個比一個好,從政的、經商的,最一般的也是來自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來自農民、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么一 兩個。
教育公正是社會公正的基礎,也是實現社會公正的必要條件。當前,制定并實施充分體現教育公正的社會政策,乃是實現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合理競爭與配置的重要保證。政府應制定政策,切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譬如降低農民工子女學費收費標準、以法律形式提高農民工工資,等等。如何防止制度性缺陷導致的窮苦孩子受教育過程中的貧困代際傳承問題,不僅僅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改善,同時也需要全社會的積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