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發布的《中國的對外貿易》白皮書顯示,中國出口商品質量總體上不斷提高,2010年中國出口美國的食品為12.7萬批,合格率99.53%,出口歐盟的食品13.8萬批,合格率99.78%。
白皮書還提及,日本厚生省進口食品監控統計報告顯示,2010年日本對自中國進口的食品以20%的高比例進行抽檢,抽檢合格率為99.74%,高于同期對自美國和歐盟進口食品的抽檢合格率。
這樣的數據是有說服力的。看得出來,我國出口食品的質量大有進步,有關方面引以為榮,以此作為“中國出口商品質量總體上不斷提高”的力證。
早些年,我國出口的蜂蜜、泡菜、禽肉、冷凍蔬菜、鯰魚乃至寵物飼料都鬧出不小的風波。改變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并不難解答。眾所周知,歐美國家對食品質量要求高、監管嚴,對于進口的食品更是嚴格把關。我們的食品生產企業和有關部門是知道個中利害的,質量不達標,檢測通不過就不能進入異國市場;一旦某種食品在異國出現問題,就會遭到進口國不再進口的禁令,甚至相關聯產品也會被禁止,而且更多國家可能紛紛效仿。因此,生產企業會精心生產,相關部門也嚴格監管以保障出口食品質量合格,進而得以在食品出口市場立足乃至做大。
然而,對比出口食品的高合格率成就,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國內食品的不佳情況。有人說質量好的食品都出口給外國人吃了,我們自己吃的都是不合格食品,這固然是過激之語,但國內食品普遍令人不放心,與出口食品的普遍可靠反差很大,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國內,說到食品,人們往往下意識地反應的不是營養、味道如何?而是安不安全,能不能吃?接連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給人們留下這樣的陰影。
食品最起碼的品質是能夠食用,制成的食品毒害身體健康甚至奪走人命,根本就不能食用,就已經不是食品了。在一些企業頻頻越過道德底線,制造不安全食品的背后,可以窺見我們對食品的質量要求和質量監管并不盡如人意。每當有跨國企業出現食品問題,回應我國消費者時幾乎如出一轍:我們的產品符合中國的標準。我們還知道我國的奶業新標準不是與時俱進,而是倒退20多年,幾乎為全球最低。在食品質量監管上的松懈與疲軟也是為人詬病的。
對此,不少人常常以國情來辯解。產品質量固然與整體生產能力和水平有關系,但國情并不能成為產品質量時常在底線之下的理由,況且從出口食品普遍合格上可以見證,我們的企業有能力生產出安全可靠的食品,監管檢測部門也是有能力把好關的。
國內食品質量應當向出口食品看齊靠攏,只要更加重視民眾的食品安全,各方面都盡最大的努力,食品質量內外統一是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