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市人社局、發改委、民政局等昨日聯合發布《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社會保障發展規劃》。市人社局醫療保險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明年1月1日起,本市正式全面啟動市級公費醫療改革,市屬公費醫療人員將納入基本醫療保險。
這意味著,本市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教師、醫生等在內的22萬左右公費醫療人員,今后也將和廣大企業員工一道,持社保卡就醫。這無疑是破除社會保障“雙軌”制、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一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均等化,讓所有民眾公平地享受發展成果,應是未來的改革方向。
其實,早在2009年5月,平谷區就率先試行公費醫療并入基本醫療保險改革,全區2萬多名機關、事業單位在職職工和退休人員不再享受公費醫療。
平谷的做法是,通過個人賬戶支付參保人員門急診費用,超過起付線部分按50%-80%比例報銷,年限額2萬元,退休人員個人負擔部分再通過補充保險報銷50%。住院費用根據醫院等級按85%-99.1%比例報銷,年限額7萬元;7萬元以上部分由大額互助金支付70%,年限額10萬元。長期居外的公費醫療人員可異地就醫,同樣享受公費醫療并入基本醫療保險政策。
由此可以看到,公務員即便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可是,在報銷額度等方面,仍然和普通市民有一定差距。所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還要走出以往總是過分突出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差異的慣性,實際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基于身份的差異而獲得的公共服務的差異,更需要改革。
從整個國家來看,“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已經寫入中央文件,成為下一步社會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實現社會公平必然要趟過的“深水區”。而公共服務的公平化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一個關鍵因素是公權力機構有沒有向自己開刀的決心和勇氣。當下,公務員養老改革尚未提上議事日程,事業單位養老金試點改革尚無下文;在一些地方,甚至改革在實踐中被變形,比如某些地方的公車改革演化為變相謀取福利。這次北京公費醫療改革,從基本方向上展示出了躬身垂范的姿態,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值得肯定。
當然,實現機關、事業單位醫療保險并軌,目前還只是一個“試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還需要總體性的設計和推進,破除體制性根源,在財政體制、監管體制等方面落實相應的配套改革,尤其是,加大財政投入進一步提升企業、農村人員的福利保障水平。
鑒于以往相關方面改革的經驗教訓,為避免改革在實際中被變通和扭曲,還應強調“透明公開”原則,堅持公眾參與,賦予公民在社會福利制度改革方面的法定權利。只有這樣,才能更徹底清理各類福利特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在各社會群體之間的均等化。